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8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领导人的公开发言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讲话内容及时间解读
1"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列宁(1920年)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我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国内战争爆发后,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最核心的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里。这一举措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间接导致了四内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如果他们(农民)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列宁(1921年)
3"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斯大林(1937年)20世纪20年代初,斯大林上台时,苏联工业基础薄弱,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出于加强国防、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斯大林模式因为排斥市场调节,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了苏联后续的发展
4"应当让企业制定出紧张计划……但这种计划要制定得能够完成。如果说,让一个企业或者工业部门制定出不可能完成的紧张计划,那么,我们必然会使与之协作的其他企业或者部门也都完不成。这样,势必为比例失调制造条件。"赫鲁晓夫(1953年)

参照材料中的示例,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空白处的解读。
22-23高三上·河北保定·期末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领导人的公开讲话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

讲话内容及时间解读
“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

——列宁(1920年)

“如果他们(农民)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1921年)

20世纪20年代初,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并超期服役,导致苏俄爆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苏俄政府调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策略,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恢复自由贸易,通过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以货币工资取代实物配给制等市场化措施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引进外国资本,发展经济。
政策实质是尊重经济规律,按市场、商业原则在工农业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稳定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

——斯大林(1937年)

“应当让企业制定出紧张计划……但这种计划要制定得能够完成。如果说,让一个企业或者工业部门制定出不可能完成的紧张计划,那么,我们必然会使与之协作的其他企业或者部门也都完不成。这样,势必为比例失调制造条件。”

——赫鲁晓夫(1953年)

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侧重农业方面,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工业管理体制。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使农庄和企业获得一定的自主权。
改革推动了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探索,但其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改革收效不大。
请参照表中不同时期领导人发言内容的解读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中①、②两个空白处的内容解读。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________
十月革命的胜利
(1)背景
________胜利后,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②《四月提纲》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________
(2)进程
①占领冬宫:________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________
②成立新政权
a.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________,________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b.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的诞生。
(3)意义
①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②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③沉重打击了________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________,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________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________的胜利
内容实行________,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________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①概况:
时间1921年3月
内容a.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________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b.允许________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综合认识:
材料下表是苏俄(联)1921—1925年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项目1921年1923年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

思考:材料中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生产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是什么?对农民有什么影响?
a.变化:1921年后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及产量增长较快。b.政策因素:________。c.影响: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有利于工农联盟和政权的巩固。
苏联模式
(1)背景
________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
(2)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________”和“农业集体化”。
(3)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________”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4)特点
①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________
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5)评价
积极性①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②苏联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________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性排斥________,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________,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以图解史: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