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来有学者把大禹时的人口数字说成是中国最早的人口调查记录,如《中国人口史提要》一文写道:“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根据《帝王世纪》(编者注:成书于西晋,皇甫谧著)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万,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其实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

——整理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各省市民政部门办理人口调查。到1930年底,仍有很多省市未完成,内政部只能根据以往数据估计,合计全国人口为474787386人。这次调查未规定截止标准时间,调查表格各地不统一,也未设置调查组织系统,其结果明显不真实。

——摘编自米红、蒋正华《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与评价》

材料三   1953年,新中国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政务院规定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同时进行,采用统一的表格,确定了截止标准时间。中央到地方均建立专门领导机构,25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其中。这次普查相当成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调查。195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人口为601938035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弄清了全国的人口数量。

——摘编自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有关问题的理论探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评述南京国民政府人口调查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不同。
22-23高三上·天津南开·期末
知识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五计划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都是以户口为调查对象,而掌握户口数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役,因此政府在统计时只限于设置郡县的地区。普遍存在的户口隐匿和人户逃亡也降低了户数统计的准确性。明清时期,户籍与赋役逐渐脱钩,但百姓依然以少报或漏报为宜。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第1卷)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通令各省市民政部门办理人口调查。到1930年底,仍有很多省市未完成,内政部只能根据以往数据估计,合计全国人口为474787386人。这次调查未规定截止标准时间,调查表格各地不统一,也未设置调查组织系统,其结果明显不真实。

——摘编自米红《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与评价》

材料三   1953年,新中国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政务院规定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同时进行,采用统一的表格,确定了截止标准时间。中央到地方均建立专门领导机构,25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其中。这次普查相当成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调查。195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人口为601938035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弄清了全国的人口数量。

——摘编自乔晓春《中国人口普查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口统计不准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与南京国民政府人口调查的不同,并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同民每年要把人口情况登记造册,上报周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加强了人口管理和统计工作。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进一步规定对与人口相关的统计实行户主或本人主动中报,官府核验,以保证申报的及时和准确。汉代地方按规定向朝廷呈报“集薄”,其中最重要内容就是“户口垦田,钱谷出入”。魏晋以后,各朝实行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与清查、统计制度。隋朝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建立起人口档案,定期核验,严惩弄虚作假。宋朝实行类似于现在“户口薄”的户帖制度,到明朝时趋于完善,户部统一制定户帖格式,定点印制,地方官吏按户帖要求入户调查,逐项填写,其记载事项包括户类型、户主原籍和现籍、居住地、姓名、性别、年龄、人数、与户主关系、家庭财产等,英国学者卡尔津称之为“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

材料二   民国政府在30年代初曾有一次不很完整的人口调查,好各地人口自己到指定地点登记,只调查常住人口,且未规定标准换时间,最终调查数字是47480万,虽不太精确,但“四万万同胞”之说因此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摸清人口状况成为开展各项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1953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国家统计局协同有关部门组成各级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严格按统一的简易可行的办法,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结合普选进行直接调查登记,内容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民族等,确定调查标准时间为195363024时。为使普查资料真实明行全面,及时组织了抽样复查,最终调查全国人口总数为亿人。这次比较全面科学的全国人口调查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摘编自孙兢新(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简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首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全面、科学”的主要表现,说明这次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普查统计的国家之一。《周礼·秋官》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西周设置专门的官职,在职者负责每年把人口情况造册登记。《管子·问篇》中提出70多个问题,与人口、经济有关的问题就占了一大半。《管子·乘马篇》提出每年春季登记、夏季核实、秋季检查,以摸清人口情况。《管子·立政篇》还提出“(每)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的具体做法。东汉末年的徐干在《中论·民数》中说,“民数周为国之本也”,“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并据此建议通过“六乡六遂”等制度把人口组织、管理起来,以避免“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的情况。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开始开展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于1964年7月,普查项目在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职业三项。1982 年,我国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项目共19项,分以人为单位填报的13项和按户填写的6项。第三次人口普查首次采用了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式。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于1990年7月开始,列入普查表的项目有21项。第五次人口普查于2000年11月展开,登记项目达到49项,并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展开,这次普查以国务院2010年5月12日颁布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为依据,并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展开,首次采用电子化采集数据方式展开。

——摘编自亳州市统计局《新中国历史上的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思想的内容,并说明古代国家进行人口统计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普查和古代人口统计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新中国人口普查不断发展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