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对后世的“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也愈显出它的力量。所以党铟领袖如李膺,史言其高目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范伸淹起而提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于激动了一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豪情。东林人物的事事关心振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士人总是要面临很多问题,包括自身命运的主宰,其他权贵的压迫。孟子认为作为士人,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一种士人精神。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自1938年始,故宫文物历经上海、南京、长沙经停宜昌,再由民生公司等船只载运,分19批陆续转运入渝。据微博研究发现在重庆,故宫博物馆租用安达森得行仓库存放文物,共计4库,总计文物3694箱。故宫文物并未就此尘封,而是选择精华远赴国外展览。使西方人士得见中国艺术之伟大,引起各国民众对中国抗战之同情一1943年冬,在重庆政府支持下,故宫南迁书画文物分两期在渝展出,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战热情。故宫博物馆等处的1900余箱文物,历经十余年的颠沛流离,最终得以基本完整保存。数代故宫人将寻找文物库藏处所的艰辛,转化为"不惜危途作浪游"的中国精神。2020年,故宫博物院全面支持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建设。

——摘编自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展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故宫文物南迁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史国现代史的知识,举三例说明中国精神的影响。
21-22高三上·重庆沙坪坝·阶段练习
知识点:全民族英勇抗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文物与博物馆

材料一   乾隆帝十分重视文化事业,毕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他对各类艺术的酷爱,推动了当时工艺的发展,有些工艺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奇制品层出不穷。遗留至今的很多精美绝伦的工艺品,都是当年清宫造办处制造的。造办处的档案保存至今,记载了许多工艺美术品的作者、制作过程等。乾隆帝本人艺术修养甚高,阅赏钤印是他的喜好,故宫珍藏的很多传世书画精品都钤有乾隆的玺印。乾隆帝还吩咐对宫中藏品进行了整理、登记,例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就是两部大型书画著录;《西清三编》,收录了清宫所藏的数千件古代铜器;《四库全书》则共收书350379337卷。

——摘编自郑欣森《乾隆皇帝的收藏与鉴赏》

材料二   故宫博物院大事记

时间

大事记

1925

故宫博物院成立,正式向民众开放

1933

故宫博物院开始文物南迁,共13427箱又64包。其中包括《四库全书》等文物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拨付故宫博物院大量经费,用于宫殿、文物等的修缮和维护,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1987

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98

故宫博物院启动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2002

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工程持续到2020

2007

故宫博物院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7

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

2019

故宫博物院和腾讯共同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科技应用与学术创新,通过数字化+云化+AI,在文物数字化采集与文化研究等领域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

2021

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推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实施英才计划,进行学术研究和后备人才培养

2022

故宫博物院近5年来举办教育活动、公众讲座、展览共7200余场次,引进展览、赴境外办展36项,在全国博物馆海外综合影响力排名居领先地位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乾隆帝收藏文物所带来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角度,对上述表格中的信息进行解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时期,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刺激了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它的载体就是多种类的商品集散中心——市镇。诚然,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商品市场的繁荣,有它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从宋代以来一直在稳定而持续地起作用,到了明代中叶达到一个新高峰。由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日本人全面介入中国的对外贸易,把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商品成产,转化为同时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年份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新建城市新建城镇
19791849518.962162361
19862636624.5234710718
19953517429.0464017532

——资料选编自胡顺廷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城市化是通过人口、工厂及各种机构向城市流动,而不是通过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自我发展来实现的。在强烈地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必然向地理位置优越、社会经济环境有利的空间(城市)聚集。工厂企业聚集城市促使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城市居民接近工厂和劳务市场,可最大限度地选择报酬较高的工作,并可以节约工作往返所需要的交通费用,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为已服务。城市街区光怪陆离,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城市众多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带来了方便,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城市繁荣和物质富裕,使其居民的收入远较乡村优厚。据1890年的统计,城市居民平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农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收入差距甚为悬殊。工业化时期,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去开拓新的领域,追求新的成功。这种精神使美国的城市化得以迅速完成。

——摘编自李庆宇《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国工业布局不得不进行大方位的调整。国民政府在抗战紧急状态下,为保存抗战力量,支撑危局,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重心,以长江为中轴,由东部向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沿海以及沿江地区大约有超过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区域。在这些地区,拥有全部内迁工厂的1/3,共200余家工矿企业,包括兵工、冶金、机械、纺织、炼油、烟草等行业,它们集中了我国战时内迁工业的精华,成为战时生产军需和民用物资的主要基地。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文官、参军、主计等处人员在重庆开始办公。国民政府定都重庆,不仅带动了军政、文教、工矿企业大量迁渝,也使得重庆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摘编自张忠伟《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部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城市化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个时期城市化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