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四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国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注:被统治者指当时美国诸州);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其“法律上的平等”有什么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3)材料三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推动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4)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四中“最大的困难”的?这部宪法实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念?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演变的认识。
21-22高二上·天津·阶段练习
知识点: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和原则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已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亭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注:被统治者指当时美国诸州);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材料四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其“法律上的平等”有什么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3)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三中“最大的困难”的?这部宪法实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念?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均田制下,农民有了自己的独立财产,摆脱门阀控制,直接和朝廷发生联系;朝廷绕开门阀,直接统治农民。均田制使得皇帝和农民都能够摆脱门阀,彼此都需要相应的渠道产生政治联系……科举制正好提供了这一渠道,满足皇帝和农民双方的要求。

——代谦、别朝霞《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选官制度改革的方向。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摘编自李喜所《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3)材料三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推动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材料四   根据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空间战略,是党夺取政权、掌握和巩固政权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的空间战略选择与布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摘编自崔保锋《空间思维与中共党史研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正确的“战略选择与布局”,并说明其战略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三   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摘自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   19457月,造访延安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对毛泽东讲道: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听后,自信地回应:“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窑洞对》


(1)图一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什么?与图一相比,图二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哪一对矛盾激化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其“法律上的平等”有什么局限性?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国家体制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