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9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10月初,志愿军已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驻防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双方展开激烈争夺,不断向该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转为局部战役规模。整个战役中,敌人共发射炮弹190多万发,投炸弹5000多枚,超过了美国在二战中火力密度的最高记录。我军共投入4万多人,在没有制空权、制海权,没有坦克配合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击退敌人900多次进攻,毙伤敌人25000余名,取得了现代战争条件下坚守防御作战的经验,铸造了反映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本质的“上甘岭精神”。上甘岭战役失败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

——摘编自龙战宇《毛泽东军事思想与上甘岭大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甘岭战役”发生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甘岭精神”的内涵。
21-22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朝鲜战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6年初,德国集中兵力进攻法国军事要塞凡尔登,企图一举歼灭法军主力。2月下旬,德国用50个师的兵力以空前猛烈的炮火向凡尔登一带发动进攻,“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并很快攻下法军的第一、第二阵地。法军及时增加大量援军进行了抵抗,从8月起开始局部反攻,至12月中旬收复了所失去的全部阵地,战线在原地重新稳定下来。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共投入近110个师的兵力,伤亡总数达到10多万,因而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制定的“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重大战役,取得了五战五捷。其中,在1950年11-12月爆发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九兵团与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10万余人在朝鲜东北部长津湖地区鏖战。在冰天雪地的酷寒环境下,衣着单薄的志愿军将士以“迁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将装备精良的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长津湖战役共歼敌3.6万人,美国舆论惊呼这是“美国陆华史上取入的败绩”。从1951平7月起,双方开始举行停战谈判,朝鲜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一一据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凡尔登战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和战役性质两方面简要评述凡尔登战役和长津湖战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上甘岭战役中美双方出动兵力达10万之多,进行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大较量,且成为朝鲜战争的定局之战。上甘岭战役从一开战就异常激烈。美军在大量火炮、坦克、飞机的掩护下,以排至营的兵力采取多路多波次进行连续不断的冲击,轮番进攻。志愿军参战部队坚决贯彻“坚守阵地,寸土必争”的作战原则,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与敌反复争夺,激战终日,阵地失而复得,昼失夜复,坚守77夜,毙伤敌7000余人。涌现出用胸膛堵枪眼的黄继光、用身体连通电话线的牛保才、用身体抵住爆破筒的龙世昌、与敌同归于尽的孙子明等战斗英雄。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上甘岭精神”。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降地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3个多师6万余人、300余门火炮、近200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志愿军不畏强敌,打退“联合国军”营以上冲击25次,营以下冲击653次,击落击伤飞机274架,毙伤敌2.5万人,击毁击伤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牢牢守住了阵地。

美国前参联会议主席布莱德雷曾说:用这种方法2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这是美国不得不同意在1953年7月27日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志愿军在上甘岭同美军的较量,基本确定了朝鲜战争的走向,加速了朝鲜停战谈判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刘波《上甘岭战役的战略复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甘岭战役的特点。
(2)根据材料,说明“上甘岭精神”的内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