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8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总结隋亡的教训中,李世民和魏征悟出一个真理:“国以民为本”。李世民说:“君依于国,因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魏征奏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基于以上认识,他们确定了以“存百姓”为宗旨,以“简静”为特征,以“营衣食”为主题的治国方略。唐太宗经常派遣使者巡视各地,考察官吏,劝课农桑。为了不误农时,唐太宗还在法律中规定,“诸非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脏论”。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陈增辉《儒家民本思想源流》

材料二   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明确指出“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三民主义“便是民有、民治、民享”。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对其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他弘扬传统重民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扬它与近代民本、民主一致的成分,从而使近代民本思想、民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找到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让更多的人接受,变为现实。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已然证明,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彰显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为民情怀。

——摘编自潘丹尼、王淑辉《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的发展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治国理政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效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太宗和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主要意义。
21-22高三上·重庆渝中·阶段练习
知识点: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

——摘编自《孟子》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不管他所设计的制度是否能够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但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他的思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二百年内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船坚炮利,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

——李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本”的含义——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例》

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共和国,人民是主人,国家为人民的所有物;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已经发现了,中国不能再走西方的老路,所以他吸收了全世界最新的思想理念、知识,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论语》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它就包含了均富、以民为本的思想,孙中山先生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处处体现在三民主义中,如民族、民权、民生都是以民为本.而且,孙中山先生考虑新建国家,名称不叫共和国,叫做民国,这里还是以民为本。

——黄明同《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文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儒家对于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两个方面有何不同;
(4)根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既是对周公“保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民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主张民为国 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主张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统治者,使民为国本 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就其实质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老百姓的处境,为人民争取了利益,迫使统治阶级不敢过分剥削人民。其理论的深刻 性和实践的高效性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即使今天,先秦民本思维、政治主张仍 展现出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党提出“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当代,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精华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毛泽东站在历史唯物论的理论高度,全面论证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伟大作用的基础 上,进一步阐述了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和关心群众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 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为最高标准”,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群众看作是我党排除艰难险阻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根本保证,从而使传统的民本观发生质变,升华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彻底地付诸实践。国家真正以民为本,老百姓 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在新中国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蒋秀碧《毛泽东的群众观和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首提共同富裕概念,成为凝练“共同富裕”简明概念的第一人。1953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对共富共享进行了大道至简的表述:“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   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他认为,富裕和社会主义就是一个东西,实现共同富裕和实现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 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

——摘编自《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意义价值和科学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民本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人民观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