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8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自近代以来有“中国专制论”之说,亦有持中国并非专制论的观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材料二   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他认为传统政治本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等

材料三   梁、钱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是不完满的。韦政通曾指出:“谈政治问题,至少可以分为两个次元:一是政治思想,一是政治制度。前者代表政治理想,后者代表政治现实。”理想与现实是两个层面,但并非彼此孤立的存在。梁启超等论述中国传统政治时,重在后者,他们以政治权力特别是皇权为焦点,考察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现实表现。这种论述比较实证和直观,较合乎近代政治学的逻辑,但易于把政府与民众对立起来,夸大皇帝个人的意志,忽视政治的文化基础。与社会科学有别,钱穆的特色在于从人文的角度论说中国政治,以通驭专,把文化看作一整体系统,瞩意政治、制度与文化统一的方面,尤注重士人的学术和思想。这种论述不简单把制度看作权力的外在表现,而是强调它乃文化和民众意志之反映,对于近代政治学而言不乏补充、纠偏和启发的意义,并一定层面上契合了当下中国的政治学论题,但如前所述,其论证亦存在较大问题。可见,关于中国古代专制问题,仍值得继续讨论。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近代学人梁启超、钱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探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材料中梁启超提到:“‘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可以用哪些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中国专制论”之说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有何不同?从历史角度出发,研究造成不同看法的原因,我们应当从哪一方面入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于梁、钱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我们应当作何评价?
21-22高二上·福建三明·期中
知识点:康梁维新思想汉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唐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材料二   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他认为传统政治本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

——钱穆《国史大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梁启超、钱穆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材料二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他认为传统政治本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梁启超、钱穆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钱穆所持观点的主要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