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百余年来,世界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国家间政治经济联系达到百年未有之紧密。2.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南北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一百多年前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宗主国-殖民地体系牢牢把控全球生产、贸易和资源供给,“南方”国家完全处于受剥削、压迫和控制的从属地位。3.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与全球治理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进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

——选自王俊生、秦升《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机遇》

材料二   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实施与管理的贸易协议中,贯穿了一些基本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比如它要求世贸组织成员都应被平等地给予“最惠国待遇”,不应在本国和外国的产品、服务或人员之间造成歧视,要给予它们“国民待遇”。

——薛荣久《国际贸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宗主国-殖民地体系牢牢把控全球生产、贸易和资源供给”这一现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简述二战后美国主导构建全球治理经济秩序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二中所反映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具体史实。
21-22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在二战后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是一种以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为核心,通过经济、贸易、金融协定等国际条约体系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经济治理模式。

历史时期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
19491978中国基本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外
19782001中国放弃“旁观者”的身份,开始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加入各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学习和适应各种机制及规则。1980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合法席位。
20012008中国以“开放”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战略,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主要表现为国际规则的国内化,以对接国际规则。
2008年至今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格局的变化,传统大国力量相对下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群体崛起,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走向舞台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西方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到 19 世纪末,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由资 本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世界经济分成了核心区、边 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面对欧美带来的工业文明和侵略扩张的双重冲击,处于农业文明 的国家一方面需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向工业文明转变。

——摘自徐蓝:《世界近代史 1500—2007》

材料二 这些反全球化力量主要包括:旨在维持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系、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侵蚀和支配的宗教、文化运 动;以跨国公司和美国的经济文化势力为主要靶子的一些反全球化思潮或意识形态;由有全 球化威胁或剥夺就业而反对全球化的发达国家部分劳工,他们构成那里劳工界的反全球化运 动及社会基础;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成分构成的部分反全球化运动,它们带有 后现代和世界主义色彩。

——时殷弘:《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力量》

材料三 尼克松政府在 1973 年提出“欧洲年”倡议,希望通过与欧共体国家对话,一揽子解决存在于两者间的经济、军事与外交问题。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 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欧共体各国不仅对“欧洲年” 倡议反应冷淡……“欧洲年”倡议最终无果而终。

——王雯菲《“欧洲年”倡议的无果而终》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全球化群体的特点,并指出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应 对经济全球化。
(3)根据材料三,指出尼克松试图在美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 “欧洲年”倡议流产的原因。
(4)指出材料四所反映的国际关系格局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特征对世界历史发 展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之日起,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开始启动了。从地理大发现开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一直处于不断扩张中。从19世纪后期到一战期间,国际贸易迅速发展。20世纪早期,一个全球贸易体系正式形成了。随后的一战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打断了全球化。直到二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恢复。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建立了高度自由化的贸易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由贸易体系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在世界生产等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本文结合一些欧美学者的研究,将经济全球化划分为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14年一战爆发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两轮进程。第一轮全球化由欧洲帝国主导,列强创建的主权原则、协约关系、同盟体制以及国际法等制度约束着国家间的交往。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了全球市场的构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建立起一整套多边机制和国际规范。而这种秩序正面临着以中国为首的第三世界的崛起带来的挑战。这一秩序本身的衰退和弱化,中国的国际秩序主张也相应地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立国际新秩序,到21世纪初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王玉主《国际秩序与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与影响机制》


(1)概括分析材料一、二对于经济全球化认识的不同点。

材料三   当前,在反全球化的力量中,20世纪后期兴起的生态主义是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末复兴的民粹主义也是反现代化—全球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讨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全球化思潮的本质时,还必须看到这与西方一些人想保持自己的优势与富裕有关。西方有学者1997年就曾提出:“敌视全球化的立场说到底是不道德的……它想抑制第三世界的各种愿望,以保存西方特殊劳工模式的种种好处”。另外,反现代化—全球化也与极端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等有关,这些思潮也是以反全球化的面目出现的。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反全球化的力量和表现;并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原因和目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