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20
人才选拔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考试的分卷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发生了“南北榜”事件,这成为明代有南卷与北卷之分的开始,但这还不是分卷制度。明代真正实行分卷制度始于洪熙元年(1425)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   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尚书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

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材料三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材料四   第四章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1)指出材料一中明朝科举考试实行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新政废除科举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后的主要选官方式。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21-22高二上·云南昆明·期中
知识点: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人才选拔是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界,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煤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琴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5.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尚书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6.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

——《美国文官法》(1883年1月)

材料三 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新政废除科举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后的主要选官方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57月,英国人罗伯特·英格尔斯在《中国文库》上讨论东印度公司公开招考职员一事的历史影响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选拔文官而言,已采用了这一原则⋯⋯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6810月,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出席美国东方学会大会,宣读的论文即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他极力建议美国政府应像英、法等国一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向长期施行科举制的中国学习,他认为这一制度的益处将大于以往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技术发明。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争取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时,即借用丁韪良这一说法,认为考试任官的效用比指南针和火药更大。

——摘编自朱学勤、王丽娜《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

材料二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西方人盛赞科举制“效用比指南针和火药更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废除科举制的现实因素和国际因素各是什么?简述学堂制较科举制的进步性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体系萌芽于西周时代,秦始皇时代的文官制度已极为庞大,极有效率,不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秦代文官制度终究只是工具性的。汉朝尤其在汉武帝时大力打击社会势力,国家得胜的结果是发展出察举制度。察举使各地的俊杰之士进入政府,政令也经由俊杰之士达到各地;同时,文官体系也获得了儒家意念。照理说,文官体系应该与国家互补,但因为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的目的论,所以与王权实际上不断有对峙的紧张。专业的官员总是怀有儒家的理想,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国家的文官体系就会用社会的后援力来与王权对抗。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材料四   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而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原因在于,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方国家基本上经历了从中世纪向近代化的转型,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西方的文官考试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即考试的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选官制度上的体现?带来了什么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废除科举的原因。说明此后的主要选官方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选官制度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