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6 组卷20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这种演变与拓展正是文化古今更迭、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其语义曲折流转之间,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意义,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唐史籍已有记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中国”并非我国的专称,异域也有自视“中国”的。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威胁,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为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一词的使用,须全面观照其古典义和现代义及二者的因革转化。

——摘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解读“中国”的古今演绎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21-22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民族主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内涵
西周“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汉唐“中国”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到达大漠的广阔领域
宋元明清两宋时期,“中国”一词更加强调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元明清则沿袭这一趋势,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清代,中国的领土东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西达帕米尔高原、北到漠河、南至南海,辽阔的疆域由此奠定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是在清朝与西方列强建立条约关系时出现的,《南京条约》出现了“中国”与“英国”的对称,此后,清政府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连续性和中国疆域的拓展变化是一致的。秦汉王朝致力于边疆的开拓,在夏商周疆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对我国版图的奠定和疆域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了清代,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倡导“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并在全国各民族当中广泛传扬,使这一观念成为其完成统一事业的思想基础。至此,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并给中国和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时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连续性及疆域的延续性基本保持着向心力。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必须伸展到整个中国文明的广阔疆域,必须包纳所有作为中国文明的分子的全体子民,不论其属于哪一个民族。中国的政治形式,也从未受到过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否定或严重挑战。

——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和历代疆域的关系》等

材料二   从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一词是在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之下,无数国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民主革命的进程中高度关注中国的前途命运,明确提出来的新概念并且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而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新中国”名词出现和内涵发展中,更是无数中国人探索国家未来的结果的具体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献,使“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主要旗帜。在解放战争进程中,毛泽东又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时建立“新中国”的途径问题也有了思考和转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等《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在探索救亡图存过程中对“新中国”未来的政治构想,并简要说明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的重大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