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83
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农民始终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材料二   班固在作《汉书》时,曾引战国时期李悝变法的相关史料,有如下述:

一个农夫,带家室共5口,治田100亩。每亩出粟一石半,全年收获为150石;土地税1/10,除去15石,尚有135石;每口食粮每月一石半,五口全年食用共消耗90石;135石除去90石,尚存45石;每石值钱35文,剩余45石共值1350文;除去地方举办祭祀等公益300文,可以家室用度的为1050文;衣服每人应费300文,五口共为1500文,不足450文;此外治病与丧葬之费不计,而因军事动员之额外赋税又不计;(备注:汉代人头税为每个成人每年120文。)


(1)分别说明材料一、二对研究古代农民生活状况的史料价值。
(2)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构建你对古代农民生存状况的完整论述。
21-22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史学研究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联和联合国都是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国际组织。二者在履行这一职能时,哪一个更有效呢?

材料一   国联和联合国的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盟约……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则
据此事实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各会员
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
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一国,不论为联盟会员国或非联盟
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二)遇此情形,行政院应负向关系各政府建议之责,俾联盟各会
员国各出陆、海、空之实力组成军队,以维护联盟盟约之实行。……
(四)联盟任何会员国违犯联盟盟约内之一项者,经出席行政院之
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之代表投票表决,即可宣告令其出会。
——《国际联盟盟约》
第二十四条
(一)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
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
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
第二十七条
(一)安全理事会每一理事国应有一个投票权。
(二)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决
之。
(三)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 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
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
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
——《联合国宪章》

材料二   国联与中国问题

李顿调查团在满洲



1932年1月21日,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
就日本侵华问题进行调查。1932年9月4日,调查团完成
调查报告,各委会签字。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
试将报告书略加浏览,即觉有最显明呈现之两点,一位九一八当日及九一八以后一切
日本军事动作均无正当之理由,不能认为自卫之手段。一为所谓满洲国者,并非真正
及自然之独立运动所产生,而为日本军队及日本文武官吏操纵造作之结果。
——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罗文干
今次满洲新兴,帝国尊重其独立,促其健全发展以为东亚之祸根,保世界和平之基础,
然不幸(国际)联盟所见与此背驰,针乃令政府慎重审议,终于采取脱离联盟之措施。
——日本昭和天皇

材料三   联合国与朝鲜问题


实际上,美国是为了一项原则——击退侵略,并
通过联合国落实这一原则。美国之所以能够得到
联合国的批准,是因为苏联驻联合国代表不断抗
议联合国将共产党中国排除在外,因而缺席了安
理会的关键投票。
——[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纠集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
组织“联合国军”,武装入侵朝鲜。10月7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
线”,19日占领平壤,进而把战火引向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国
家安全。在这紧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在反复权衡利弊
后,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据李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材料一中的史料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何价值?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联合国取代国联是否有其必然性。
(3)材料三中的两则史料对联合国作用的认识是否矛盾,为什么?
(4)进一步认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探讨?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5)上述材料,在历史研究中选择史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9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己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指出材料一合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哪则材料更具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