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9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集中地表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趋向瓦解之上。1415世纪以来,英国的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部门,号称是英国的“民族工业”,由于工业人口和城市增长的较快,促成了对羊毛等经济作物和商品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使农业产品的市场被看好,农业成为有诱惑力的、有利可图的行当。于是有不少商人资产者决意投资农业,到乡间去头办牧场、农场。为此,便要向贵族租地,资产者所出的较高的地租,深深刺激着他们贵族们,起初土地只是出租自己的直接领地,后来开始圈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再后来以强力手段驱逐农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大致始于15世纪,16世纪前期达到高潮,此后,愈演愈烈。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他们的一大部分,或是留在乡间,成为农场中的雇佣工人;或是流入城市,成为供企业主选择服佣的自由劳动力。英国农业领域的这一重大变革,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展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输入的洋货为机器制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使不少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因洋纱洋布的剧增,而陷于困境、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在近代中国,这一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扩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而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近代中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过程的主要不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中英两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的共同历史因素,并分析两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对本国产生的影响。
21-22高三上·河南洛阳·期中
知识点: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度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材料二:15世纪前半期的英国,不满足于固定地租收入的贵族地主、乡绅们,纷纷用强制手段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把农田变成牧羊场,16到17世纪政府更是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运动。受圈地运动影响,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农业技术开始工业化进程,集约式耕作促使规模化经营的大农场出现,农业产量增长50%,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胡幸福《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对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英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进步?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