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武二年,争论定都,太祖:“平定之初,民未苏息,若建于唐、宋之都,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宫室不能无更作,亦未易也。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形胜之地,足以立国。”洪武六年,又曰:“朕建邦设都于江左,然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永乐十四年,成祖意迁都。召廷臣,廷议认为:北京“圣上龙兴之地,枕居庸,峙太行,连山海,俯中原,形胜控四夷,制天下。漕运日广,商贾辐辏,财货充盈……。”后迁都北京。成祖薨,仁、宣二宗称北京为“行在”,有复南京为都之意。正统六年,废北京“行在”之称,立为京师,后为定制。

材料二   梁方仲认为:“迁都北京,运河畅通,全国经济联系比以前更密切。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沿运河城市繁荣起来了。”北方长城一线的安全与稳定,使江南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新宫学论道:“清朝也定都北京,全面继承明朝所建立‘北京体系’,使中华帝国的繁荣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材料三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进行阐释。
21-22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安是两汉至隋唐时期建都最多的城市。西汉建立之初,刘邦本欲建都洛阳,娄敬言之日:“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觴(xi部队)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刘邦遂决定建都于长安。西汉以后,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及隋唐均在此定都。


——摘编自何冯恩《两汉至隋唐都城变迁研究》

材料二

元朝末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率大军攻克集庆,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在应天即吴王位,置百官。
洪武年间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称帝,改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宣告“朕于春秋往来巡守”。洪武十一年(1378),再改北京为开封府,南京为京师,南京正式确立国都地位。但明太祖对定都南京并不满意。晚年时期,他感叹道:“本欲迁都。今朕年老,……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
永乐年间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召集群臣讨论迁都之事,群臣认为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永乐十九年(1421),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明成祖诏告天下:“继承大宝,统驭万方。”

——据万明《全球视野下的明代北京鼎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隋唐时期多数政权建都于长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定都南京的利弊,并分析明朝迁都北京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都城选址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朝到唐朝,在今北京一带设置幽州,一直都是中原政权的东北边陲重镇。五代末至北宋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横跨草原与东北,设置五京,改幽州为南京,城高三丈,周围达三十六里。辽朝将南京作为南向发展的基地,这里也成为辽朝最为繁盛之地。辽朝之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仍采用五京制度,南京一般被称为燕京。金朝后期迁都燕京,使这里成为金朝后期的统治中心。元朝建立后,改燕京为太都,北京从此长期成为统一国家都城。

——摘编自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朱元障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元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1420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北京虽然“远饷近虏”,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成祖迁都北京做出合理解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