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8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有罪,其上不请官司而杀者,杖一百。无群而维者,徒一年。

——《唐律疏议》

材料二   有富民家小女奴绝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州命录事参军鞠之。录参尝贷富家钱,不获,遂劾富民父子共杀女奴,投尸于水,或为元谋,或为加功,罪皆应死。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传统中国封建社会政体是典型的官僚政治型。政治上以官力本位,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财富的多寡主要也按照权力的大小来区分,传统社会也形成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秩序。然而,明中时以来,传统的封建等级社会秩序发生明显变化。作为“四民”之首的“士”投入到商业中为明清以来社会一大新气象。

——根据朱贻庭《试论明清社会的变迁及其商业伦理的发育》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代和明清时期社会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时代背景的共性。
21-22高三上·重庆渝中·阶段练习
知识点:宋元的商业 明清的商业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而这种流动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社会流动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农工商既是一种职业划分,又是一种社会等级。中唐以后,伴随着财富力量的崛起,商人越来越多地与权贵交通、与士宦联姻以及纳财买官和培养子弟科举入仕。另一方面,由于贵者未必富和封建政治结构的调整,官僚士大夫阶层出于各种目的,也迫切寻求与商人交结,这为商人争取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士商之间从原来对立的关系不断向两者混为一体转变。士农工商等级制在贵者贫和贱者富的上下对立运动中被财富力量摧毁了。富民阶层成了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因此我们可以说,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富民社会”。

——摘编自林文勋等《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基本上是无意向性的、群众自发的社会经济现象。英国较早地发展了一种以“土地贵族—中等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在这种三层式社会结构中,存在着日益壮大的层次复杂的中间阶层,社会各阶层或阶级间界线较模糊,各阶层之间没有刚性的制度性差别,唯一区别是占有财富的多寡,各阶层都不是封闭的群体,个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社会阶层的阶梯上攀爬上升,使社会结构内部总是充满活力。

——摘编自尹建龙《工业化初期英国社会流动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富民社会”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归纳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社会结构变化所产生的相同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材料二: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