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923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在向美国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日军自己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并在事发地摆放了了几具着中国军服的尸体,其目的在于将破坏铁路的责任推给中国。中国还提供了一则证据:铁路被炸后,日本的正常进行并来受到影响。根告意在表明,如是中国军队所为、铁轨被炸后列车居然仍能通行,显然于理不通,事件根本是日军自己一手导演的。美国务卿史汀生虽然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已充分了解,但他与日本大使交谈的语气是十分温和的,未就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表达任何谴责或批评之语,仅是不痛不痒地表示希望双方停止敌对行为而已。

——摘编自耿密《“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侵华的反应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认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有预谋的侵略行为的依据,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对于九一八事变所持的态度。
17-18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知识点: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局部抗战)局部抗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实现这一宗旨提出会员国应尽的主要义务与职责。如盟约规定会员国应当共同保证反对侵略战争威胁;如果发生争端,应将争端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并对破坏盟约而进行战争的国家采取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制裁。……代表大会和行政院的决议需全体大会一致通过才能成立。

材料二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不战而退,仅三个月东北三省全部被日军占领。

9月23日,国联理事会决议:劝告中日双方退兵。

1932年2月13日,英国代表李顿勋爵率领的国际联盟调查团由美国旧金山出发来华。

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南京、东京、日内瓦同时发表。报告书承认“九一八”为日方“预定精密计划”所造成,但认为满洲问题的解决,必须“遵守现行多方面的条约”“承认日本在满洲利益”“国际共管东三省”、设立“自治政府”。

10月3日,国联当局对报告书表示满意,认为法律事实两者均能兼顾。

——摘编自《远东反战会议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联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联对侵略行为制约不力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发动第二次侵华战争的起点,实际上已经预示着中国继朝鲜之后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如何抵抗日本侵略,理应成为中国政局变化的重心,但事实证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民政府并没有以抗击日本侵略为重心,所实行的不抵抗政策,使中国政局的发展严重偏离了抗日这个重心。后来,国民党仍然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发动国共内战为主要军事行动,“围剿”红军,左右中国的政局发展。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内部各派政治势力虽然有不同程度抗日口号的提出,但国民党政策重心及其对日的妥协却使日本侵华气焰日益嚣张,并且严重影响了抗日力量的集结。

——摘编自荣维木《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政局》

材料二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宣布:“我们为求得国家的自由平等和民族的独立生存,到了忍无可忍的最后关头,就非发动我们全国的力量与日本决战不可!”“我们就可以从长期抗战当中,从抗战的胜利当中来消灭倭寇!”共产党指出:“中国的长期抵抗,将使日本帝国主义本身走上崩溃的道路。中国的抗战在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尽了它的伟大责任。”中国进行全国性抗战,不仅在于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还在于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两党均认为,抗日战争不仅是拯救民族危亡,而且也是维护世界和平。

——摘编自张皓《国共两党各自的性质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使“中国政局的发展严重偏离了抗日这个重心”的做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对日态度由消极向积极转变的原因,并简要说明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