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6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史。近代报刊业的起伏兴替,折射一个时代的问题症结、社会风气和人心趋向。

材料一   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比例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新式知识分子。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

材料二   18958月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首先在北京创办了《中外公报》,分类介绍国内外时事,刊载当下时评,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上海强学会成立,康、梁又创办《强学报》,确立宣传维新变法的办报宗旨。1896年以后,《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报》等维新报刊相继创办,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时务报》《国闻报》等为维新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据有学者统计,甲午战后至1898年间国人所办报刊达50余种,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黄颜力《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版地多以南洋、香港、广州为主。洋务运动时期的报刊在出版地上,遍及上海、香港、广州、汉口、天津、北京等地,其中以上海、香港为多。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多,还遍及天津、北京、广州、杭州、成都、重庆、长沙、武昌等地。2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业再掀高潮,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来看,以日本东京为多,其他还有香港、澳门、南洋、美洲等。从总的数量来看,上海仍是最多。……《新青年》创刊号发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据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百度百科》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的报纸名称及创办时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影响。
(3)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既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产物,同时又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多角度分析上海和东京成为晚清中国报刊主要出版地的条件。②用两个词概括“新青年的六条标准”的精神实质。分析新文化运动对当时青年群体的影响。
21-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试
知识点:报刊业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晚清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晚清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西方报纸和传教士相似,紧随西方对华政治上的成功出现于中国。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不仅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于转变(18721912)》

材料二   18958月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首先在北京创办了《中外公报》,分类介绍国内外时事,刊载当下时评,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上海强学会成立,康、梁又创办《强学报》,确立宣传维新变法的办报宗旨。这两份报纸虽然很快遭到清廷的封禁,仅前后发行数月,但近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事业却就此发端。1896年以后,《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湘学报》等维新报刊相继创办,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时务报》《国闻报》等为维新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据有学者统计,甲午后至1898年间国人所办报刊达50余种,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黄顺力《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早期发展的特点。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你如何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后报刊业全面繁荣带来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报纸和传教士相似,紧随西方对华政治上的成功出现于中国。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比例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

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 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1872—1912)》

材料二: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版地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 洋务运动时期、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出版地上.遍及上海、香港、广州、汉口 福州、厦门、天津、北京等地,其中以上海.香港为多..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多,还遍及天津、北京、广州、杭州、温州、无锡、桂林、成都、重庆、长沙、武昌等地。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业再掀高潮,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来看,以日本东京为多,其他还有香港、澳门.南洋、美洲等。

——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早期报刊业发展特点.分析早期报刊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报刊出版地变化所反映的时代变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大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如《遐连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中外新报》(1858,宁波)、《教会使者》(1860,福州)、《谈道新编》(1872,汉口)、《厦门新报》(1886,厦门)等。它们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宗教性报刊,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加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商人创办的一批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据统计,19世纪40~90年代,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170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刊,刊登时政,介绍西学,在版式、体例及印刷技术方面,均仿效外国报纸。如《中外新报》(1858,香港)、《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广州)、《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等。至甲午战前,约有10余家。

材料二 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此后《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传科技、介绍西学等,无所不包。1900年,陈少白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权学说。此后有《游学译编》《江苏》《民报》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向官报倾斜的新闻政策。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首创《北洋官报》,各省仿效,《南洋官报》《安徽官报》等接踵问世。学部《学部官报》、邮传部《交通官报》等也相继刊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文化史》(焦润明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40~90年代中国中文报刊发展的特点以及9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创办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