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朝廷因战争开支或财政危机向民间借债,最早可以追回到2600年前的齐国,当时因战争费用,管子建议向民间富人借钱,从那以后,各朝代可能都这样做过。但是,在现代银行于19世纪末出现在中国之前,一方面这种私人借贷的规模有限。风险分摊的范围也很有限,传统中国的民间借贷利率在许多世纪里高于30%:另一方面借贷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到一年,这么短的期限对缓解朝廷财政危机帮助不大。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是民间私人之间借贷发生纠纷,被侵权方可向对方讨债,甚至打官司;可是,如果私人把钱背给朝廷,在专制皇帝不还债时,你可能只能仰天长叹了。因此,在皇权之下,即使朝廷想借贷,也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借出。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出长期限的资本市场,这当然限制了朝廷解决财政危机的能力,使朝代更替的速度加快。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府的财政与王室的财政分开,英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变成了英国国债,而不再是王室的债务;因为有了议会作保证,英国国债的信誉度大大增强,成为伦敦金融市场中备受投资者追捧的证券。金融市场的活跃。吸引大量的商人与银行家们从欧洲各地迁往伦敦,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开始向伦敦转移。

——央视纪录片《华尔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政府向民间借债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国债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15-16高三·云南昆明·阶段练习
知识点: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材料三:1853年清政府尝试过内债,在山西、广东等省,议行“劝借”…… “规定如能自一万捐至数万、十万两者,随时由官府按照银数,立即奏请奖励。如有不愿请奖者,除由官府按数给予借贷印票,分年归还外,仍按照银数多寡,分别建坊给匾,以示优奖”。……内乱结束之后,各省借口“库款支拙”改由官府奏请给奖,有些绅商则由朝廷以官爵进行偿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想发行“昭信股份”国债时几乎无人问津。
——摘编自陈志武《治国的金融之道》
(1)请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威尼斯的原因。并以英国为例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清政府发行国债的背景及其特点。为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还想发行国债时却几乎无人问津?
(4)结合上述历史材料,概括货币(政策)变化与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4年,基于筹集对法战争巨额资金的需要,英国政府以8%的利率发行了120万英镑的公债,建立了英格兰银行,该银行筹集了大量长期贷款,帮助威廉三世政府度过了难关。此后英国组建了联合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这两家企业同英格兰银行一样都向国家提供长期贷款。这加强了英国战时的力量,也保证了英国在和平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增长,降低了英国政府的融资成本。1844年的《英格兰银行条例》赋予了英格兰银行基本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利,1872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对其他银行遇到困难时提供资金支持,确立了“银行的银行”地位。现代银行体系在英国最终确立,英国政府通过英格兰银行能够在发生金融危机或恐慌时迅速向困难金融机构提供清偿手段,维护英国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稳定。随着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英国确立了世界金融霸主地位,各国货币系统与伦敦金融市场结合在一起,使得英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世界货币的供应,推动了国际经济交流中的安全和增值准则的建立。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的资金一部分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拨款,一部分来自以股份公司名义募集的资金,但只是吸引公众财务投资的一种形式,企业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并不受影响。1883年开平矿局受上海金融风潮影响股票大跌,有巨款厚资者表示“誓不买公司股票”。中国当时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钱庄和票号,但它们一般规模较小,向它们借款的人多以应急为主,满足不了政府大宗借款的需求。清朝实行银本位制,主币是白银,而且是银两,国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银行,针对这种情况,李鸿章在1887年批准了与美国人合办的华美银行,但被朝廷喝止。政府清最后只能向外国银行借款,这些钱不仅需要高额利息,而且许多借款都以关税、盐税、路权作抵押。

——摘编自陈忠海《洋务运动:一场金融缺位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银行体系在英国确立的背景,并概括其在推动英国崛起中所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英国相比,中国在近代化起步阶段在财政金融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这些商品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   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威尼斯的原因。并以英国为例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3)写出材料三中各个组织的名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