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5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五:“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此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世界史资料丛刊》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秦朝创建了何种制度?具体包含什么内容?
(2)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选官制度上的体现?带来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习知识,概要说明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
19-20高一上·河南郑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科举制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