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由于价格革命的推动,羊毛的价格上涨,一部分有远见的贵族不断购买和兼并土地,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将部分土地出租或直接雇佣工人从事生产,另外富农和乡绅通过早期原始积累,购入大量土地。据统计,在14851550年之间,贵族和乡绅圈地占圈地总面积的79.6%。到宗教改革时期,立法也开始倾向领主的利益,从1760年开始,圈地总面积飞速增长。数据显示,被圈地区和未圈地区相比,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大增加,从收益上看,圈地比未圈地增加了数倍。近代旧城市难以吸收大量乡村移民,17世纪非农人口比例已占到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失地农民大多留在当地从事副业。这些行业逐渐组建在一定区域集中,并随着行业集聚形成一些较大的城市。同时,传统敞田制的“平均主义”思想也逐渐被圈地制“经济人”思想所取代,新贵族在实现了大土地生产制的基础上追求利益最大化,“几乎所有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是在已圈占或正在圈占的土地上取得的。”

——摘编自禹继杰《英国圈地运动中的三种转变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21-22高三上·重庆沙坪坝·阶段练习
知识点: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支持圈地。这一时期,“新贵族”将圈占的土地,少部分出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和分享部分土地产出,大部分土地直接雇佣工人从事生产。“新贵族”在圈占土地从事大规模生产时,也对农业技术的改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被认为是英国农业生产技术革命的开端。圈地运动使得农村大量人口直接或间接脱离了农业生产,被迫转入乡村工业,致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加速转变,由单一的农业种植业向多种非农产业并存的经济结构过渡。

人们的思想从“平均主义”向圈地制“经济人”转变,追求利益最大化。据英国史学家估算,圈地制的经济效益相当于原来的1.5倍。他们认为圈地是英国在17世纪完全进入所谓“原工业化”时期的重要驱动力和催化剂。

——摘编自樊仲《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后,出于全国统一和京师安全的考虑,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帝谕户部“我朝定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各州县无主荒地,尔部可概行清查,尽兴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在圈地的过程中,名义上说是把近京各州县无主荒地分给东来诸王、兵丁人等,实际上却是不分有主无主大量侵占袭辅地区居民的产业。顺治二年到顺治四年,清廷下了三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永平等42府。失去土地的农民为维持生计,被迫为满州八旗贵族当包衣(类似于农奴)耕种土地。清朝政府还组织官庄(农庄),采用大量农奴进行生产或采用租佃出租给农民……在圈地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并未获得自由,成为自由劳动力,也未从苦难中走向新生,而是成为流民或投充为奴。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圈地运动对英国“原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和清初圈地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圈地对两国历史影响大相径庭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初年,由于地主势力受到打击,各地都有不少荒田可以开垦,自耕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自耕农经济本身十分脆弱,明代中后期以后,在赋役负担、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共同冲击下,自耕农阶层越来越萎缩,地权日益集中于勋贵和缙绅地主的手中,庶民地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乡村社会分为地主与佃雇农两大社会阶层。明代地主占有的土地,绝大多数都通过租佃的方式经营,当时的佃户大致可以分为钦赐佃户、官田佃户、佃仆、一般佃户四类,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

       ——摘编自高寿仙著《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英国)确立土地私有产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场的扩大,地区闹、国家间的贸易不断发展,尤其是毛纺织业的兴盛引起羊毛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创新土地专属私有权的收益。同时,新增的人口也对土地提出了要求。这些变化造成强大的推动力,要求重新调整土地制度。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促成了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16世纪的价格革命中农产品价格上涨最快,而实际工资下降,支付固定货币地租的租地农场主,靠占取土地和雇佣工人的利益而致富。到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租佃农场主阶级。伴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英国出现了租种200英亩、300英亩、500英亩或更多土地的大农场主,他们雇用大量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到18世纪下半期,大租佃制经营在英国农村中已经居于统治地位。

       ——摘鳊自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自耕农经济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近代英国租佃制出现的背景,并比较其与中国明代租佃制的不同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农业革命肇端于15世纪最后开始的圈地运动,结束于19世纪中叶英国集约化农业的建立。在农业革命的过程中,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得以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农业生产技术譬知新作物的栽培、耕作制度的进步等得以发展。在这一变化过程的同时,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革命。农业资本主义关系的较早出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较大规模的商品化农业的建立,在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和促进其发展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为农具的改良、农业机械的发明和推广创造了条件。农业机械的逐渐采用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相对减少农村劳动力起了重要作用。1801-1881年,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的比例从35.9%下降到12.6%。在19世纪,英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在欧洲是最高的,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中的比例最低。英国正是通过农业革命完成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农业革命初探》

材料二   圈地运动产生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圈地养羊使得畜牧业代替了农业,而畜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牧人利用圈占过来的大面积土地采用先进的技术牧羊放牛,同时种植谷物,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皮毛、肉食和粮食,使人民得以丰衣足食。而另一方面圈地使大量的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成为第一代产业工人,生产出大量的工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出口到欧洲及世界各地。圈地运动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明清时期中国的江南地区,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的发展,使得种桑养蚕也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于是出现了“桑争稻田”的局面。

但农桑结构没有像西方那样使农村人口减少、城市工业人口增加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蚕桑缺乏作为食物的功能,桑争稻田从根本上来说不能导致桑蚕生产取代水稻种植,出现了稻桑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人口不能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与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