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5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19593400亿斤,19612950亿斤9人均约440斤),19786000亿斤,1984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从新中国成立到“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简要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原因。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有什么意义?
20-21高一下·甘肃武威·期末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一五”计划规定的对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比当年苏联还大,制造生产资料的投资高出苏联“一五”计划执行结果的2.9%。规划新改建15个限额以上和23个限额以下的钢铁企业、107个限额以上电力工业项目、194个限额以上煤矿建设项目以及80多个主要机器制造工业项目等。
——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材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材料五: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表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77.6%
59.7%
集体所有制经济
22.4%
34.6%
其它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一五”计划采取的方针。采取这一方针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分析6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四可知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4)根据材料五分析,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阐述其成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