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天津以近邻首都、交通便利和临海等优势,进口商品中生活消费品占最大比重;北京长期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形成了以消费为主、以服务性商业为核心的消费型城市,是土洋货巨大的消费市场。京津城市的上述特点使京津市民便于、乐于接受西方新事物,在衣食住行方面容易受到西方的影响。民国初年,京津市民在衣着服饰方面对西洋文明的崇尚愈加明显,服饰质地日益西化,进口呢绒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毛皮衣料,机织细洋布逐渐取代了粗厚结实的土布;上层社会的人们,新潮者穿着西装、中山装,城市工商界人士及乡村绅士仍然穿看长袍马褂,女子服装则以旗袍为主流;一般百姓则穿着圆领对襟的短上衣和不开缝的长裤,妇女穿着圆领右大襟的短襦。还有的人将中西服饰一起穿在身上,显得不伦不类,十分滑稽。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和结合中国人的穿着习惯和传统服装的特点创制而成的,在国际上亦被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孔祥字《“西化”影响下的京津市民物质生活变迁(1912~1937)》


(1)根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京津地区市民服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京津地区市民服饰变化的原因。
20-21高一下·陕西商洛·期末
知识点: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上至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服饰都以儒雅为尚。文人喜好穿着宽博的衣衫,佩戴头巾。文化名人苏轼的穿着打扮成为儒雅风格的典范,引起广泛效仿。抗金英雄岳飞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留下儒将形象。因此,“儒将”和“儒帅”,成为宋人品评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王彬《刍议宋代服饰的审美特点及影响》

材料二   自民国成立以来,少数遗老遗少为表示对前清的“忠诚”仍穿戴清式冠服。191210月。

民国服制颁布以后,西式礼服在政界、商界和知识界较为流行,以至于西装成为新观念的代名词。由孙中山先生创制的中山装,具有中西合壁的特点,又可用国货制作,很快流行开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旗袍,成为城市女子的时装。1917年夏天,京、沪等地流行的无领、袒臂、露胫女装,风行到一些交通便利的中小城市。有些乡村市场上也可以见到洋布、洋装、洋鞋,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摘编自黄能馥《中国服饰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低下,生活物资匮乏,人们衣服以实用为主,多是绿、蓝、黑、灰的单调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人们的服装从单一的绿蓝黑灰转变成了五彩缤纷。20世纪八九十年代,花裙子、蝙蝠衫、运动服、羊毛衫、喇叭裤、健美裤,充斥着大街小巷的商场。

——摘编自安毓英《中国现代服装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服饰儒雅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漂亮、时尚的服饰数量有限且价格昂贵,是贵族的专利。在17世纪,懂得自我节制,远离奢侈服饰是维护共和国公共福利的重要品质。贵族男子在“光荣革命”之后,即树立起光辉的节俭形象,以增添其统治的正统性。中间阶层通过远离奢侈服饰,展现“谦虚与节制的男子气概”,以期参与政治活动。工业革命后,工人阶层也可以身着原来象征贵族的服饰,各个阶层由于工作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平面纸样制作方式不断被推广,服装设计更加便利;化学染料也在制衣工厂里面被大量使用,生产出多样化的色彩鲜丽的服装;制衣工厂也引入机器和流水线进行大规模生产,服装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服饰的功能不仅仅是遮羞避寒,更是身份地位、官阶等级的区别与显示。鸦片战争以后,大量的洋布料占领中国市场。20世纪初,孙中山仿照西式服装定制了一套服装,前襟为五粒纽扣,象征五权宪法,两袖口各为三粒纽扣,象征三民主义,被称为“中山装”。女子服饰在辛亥革命后开始去繁为简,此时的女子上身着小袄,下身为摆裙,将女性身材的婀娜丰满加以衬托,更加凸显女性的人体美。民国政府建立之后,以西方服饰为主的新服饰开始在大中城市流行,并以此辐射到其他小城镇中去。当时的服装世界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袒胸露背,新旧土洋,千奇百怪,而传统衣冠服饰所蕴含的贵贱之等尽消失在个体追新求异的时尚潮海中。

——摘编自王静渊等《明清近代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服饰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服饰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发展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原因。
(3) 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
图二):

图一                                          图 二                 
(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