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   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
20-21高一下·河南南阳·期末
知识点: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地位和作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斐,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纹章瓷”“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瓷器外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使用世界近代史的知识论述“全球化”与“世界发展”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明代中期,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中东地区;明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至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在欧洲,中国陶瓷是贵族才有实力享用的;到了清代,各国通过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来进口中国陶瓷。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专家指出,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主,后来出现了不少定制瓷,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陶瓷,中外贸易瓷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互动。

——摘编自《明清贸易瓷见证中外文化互动》

材料二   在18世纪,中国瓷业虽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也相当惊人。在很短时间内,西方就找到了高岭土和瓷石资源,造高温窑,开发新配方,开创了新技术和纹饰风格。1704年和1756年,欧洲先后研制出两种前所未有的釉色:普鲁士蓝和蓬巴杜玫瑰红,创立出一种强烈、新颖的色彩感受。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观念与做法,使制瓷业实现了批量化、精细化发展。这些几千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中国传统瓷器业竟然在短短一个世纪中对于整个欧洲产生了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它转变了欧洲经济及文化遗产,至今仍是一份不朽的传世之宝。

——摘编自《18世纪后期全球青花瓷热急降温——西方瓷打败中国瓷》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瓷器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制瓷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外瓷器贸易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八府一州的农村集市至清乾隆年间已增至700多个,多数成为定期集市且市期缩短。有些集市不仅满足居民“以有易无”的需要,还具有贩运商品,集散土特产品的功能,甚至还有调剂劳动力和资金余缺的功能。城镇商铺数量及行业增加迅速,新的商业城镇不断出现,原有城镇商业区不断扩大。岭南、苏松等市场在区域范围内调剂着余缺,集散着本区域内的土特产品并与其它区域性市场进行着商品交换。随着商路的增辟和长途贩运的发展,全国性市场逐渐形成,从而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网络。

——整理自姜守鹏《明清时期的国内市场》

材料二   16世纪,葡荷各自设立东印度公司贩运瓷器销往西方,每年几十万件。为保证有效地组织货源,十八世纪前期, 英法荷等欧洲国家先后在广州设立了贸易机构。明代外销瓷不仅有青花瓷、釉上三彩瓷、景德镇细瓷、还有较粗的日用瓷、克拉克瓷、纹章瓷等定制新型瓷。涉足华瓷外销的国家均从中获利颇丰,这反过来又刺激了瓷器贸易规模的整体升级,逐渐表现出近代早期资本主义贸易的特征。从清中期开始,欧洲和日本等地制瓷技术业已十分成熟,瓷业生产迅速发展,国外对华瓷的市场需求降低,再加上此后清王朝外患、内乱加剧,在对外贸易上处于不平等地位,华瓷外贸总体规模下滑。

——整理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国内市场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华瓷外销的特点。结合上述材料中市场的变化,谈谈你对市场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