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7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孕育着最初的养老形态。养老在古今中外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推行孝道,秦朝法律严惩危及父家长权威的不孝行为。秦朝继承了先秦传统养老思想,又有所发展,如孝道要绝对服从于“忠”等。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高祖刘邦推行三老制度,惠帝宽政待民,设孝悌力田之科,文帝时重申“受誓法”,汉武帝诏令“举孝廉”,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由孝劝忠,使孝道有了新的意义。汉朝政府还大力推行三老教化和乡饮酒礼,通过养老礼仪和教育进一步巩固养老观念。

——摘编自尹怡朋《秦汉养老政策研究》

材料二   中华民族在夏商周时期盛行家庭养老,西方社会在希腊城邦时期就缺少家庭养老所依托的客观条件,中西方家庭养老的不同根源于中西方从早期就明显相异的家庭模式。中国夏商周时期盛行宗法式大家庭,上至天子以孝治国,下至庶民以孝齐家。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其他诸子百家均提倡尊祖续后的孝道,而西方同时期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关于道德和幸福的争论中几乎与尊祖续后的家庭观念不沾边,柏拉图甚至还主张老人公养、儿童公育。明清时期祠堂族长的族权式家庭仍然盛行,人们的家庭观念浓厚,以致于西方早期来华的传教士都对中国家庭中多代共居共财、父慈子孝的状况赞叹不已。在工业化初期,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同样是淡薄的,在养老方面,老年人通过退休协议将农场或作坊交给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也不是偶尔的事情。

——摘编自张海川《中西方家庭养老比较与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时期推行尊老养老政策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家庭养老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20-21高二下·安徽·期末
知识点: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孝治”社会,“养老”在古代的礼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称:“夫孝,始于事亲。”唐朝政府严格要求子孙与祖父母、父母同居共处,家庭中的所有财产均归家长专之,唐高祖下诏“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宋朝时,人们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一切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行事标准。《清律例》还规定“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家庭养老所追求的不只是养老行为对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利益,更是养老行为中蕴含的所谓“理”。“孝德”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参照,统治阶层对于“尊老养老”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统治合法性的依据。

——摘编自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

材料二   在西欧的文化中,也强调子女要孝救父母,但西欧的家庭内的亲情关系比较淡漠,养老并不是家庭的责任。松散的家庭模式和疏远的亲子关系使老人得不到物资上的供应和精神上的安慰。17世纪,学者雷利写道:“除了牢牢抓住财产,不交给他们(子女)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当时老人大多以签订养老协议的形式,在将财产让渡给继承人的同时,确保继承人承担赡养的义务。协议在老人的吃、住、穿、用等几大方面做了十分具体而严格的规定。老人可以选择与无亲族关系的人,甚至社会机构签署协议,不过当时大多数养老协议仍是在父母与子女或其他亲族成员之间签订。老人获得什么样的养老条件,基本上取决于自己所掌握财产的多少。

——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欧养老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养老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子女要孝敬父母。在中世纪晚期,西方人的家庭以小家庭为主,世代同堂的家庭很少。当时各种各样的劝告书不断告诫人们仅仅依赖儿女来养老是靠不住的,敦促人们要积累充分的财物,且不要在生前将财产转让给子女。老人大多以签订养老协议的形式,在将财产让渡给继承人的同时,确保继承人承担赡养的义务。协议在老人的吃、住.穿、用等几大方面做了十分具体而严格的规定。老人可以选择与无亲族关系的人,甚至社会机构签署协议,不过当时大多数养老协议仍是在父母与子女或其他亲族成员之间签订。老人获得什么样的养老条件,基本上取决于自己所掌握财产的多少。

——摘编自俞金尧《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欧洲老人及其赡养》

材料二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宋至清末,是中国古代家庭养老系统的强化阶段。宋政府严格要求子孙与祖父母、父母同居共处。二代户中父亲为家长,三代户中祖父为家长。家庭中的所有财产均归家长专之,“卑幼不得而自专也”。人们强调“天下无不是底(的)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一切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行事标准。《清律例》还规定“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家庭养老所追求的不只是养老行为对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利益,更是养老行为中蕴含的所谓“理”。“孝德”是选拔官吏的重要参照,统治阶层对于“尊老养老”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统治合法性的依据.

——摘编自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以后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晚期西方养老观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养老观念形成的原因及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政治统治就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夏商周三代,国家结构实际上为部族结构。部族血缘关系,构成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因此,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诞生,就具有家国一体化的特征。秦始皇统一后,宗族式的政治结构转变为家族式的 政治结构,政治制度也随之转变为“家天下”式的制度。此后历朝历代,虽然屡有更易,但“家天下”的本质始终不改。家与国的统一,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内容上,就是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表现在传统的政治行为规范上,就是君臣关系、官民关系,都有如父子关系。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中央政府》

材料二   起初,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都曾出现过“家国同构”。在早期社会,由于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人们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在城邦与家庭之间还没有产生明显的利益冲突。因此,城邦与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变法改革,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移民,氏族血缘关系逐步解体,家庭的政治组织色彩逐渐消退,尤其是在经过几次变法改革后,形成了以财产和地域为政治基础的国家制度,完成了个人从家庭成员到城邦公民的转换,形成了“家国异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模式。

——摘编自周靖《“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中西传统家国关系对法的影响的比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讯,指出“家国同构”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制度性史实,并简析其在封建政治伦理中得以不断强化的思想因素。
(2)据材料二分析西方社会政治结构由“家国同构”转向“家国异构”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西方“家国一体”走向不同的最主要因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