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21
【印刷术与古代中国传统科技】

材料一   初唐时期佛教、道教盛行,人们需要大量的宗教经典和宗教画像……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制方法则是受到了拓印的启示。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出现和完善使得教育得到了发展,还有科举考试自身带来的特定文献复制需求,都促进了印刷出版业的大规模发展。至五代、宋代时期,雕版印书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完全成熟的时期,出现了官府刻书和学者私家刻书,刻书的范围大大增加,书籍印制量很大。

——李凤华《踏“印”寻源-从中国古代印刷术谈起》

材料二   庆历中有布衣毕异,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己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备,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三   北宋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从印刷品的流通欲望与范围来看,是因为古代中国书籍出版内容主要是历书、农书等工具书和儒家经史子集等经典(而且,这些书籍一旦雕刻成版,“易成、难毁、节费、便藏”,且雕版技术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尽管科举考试之后,读书人进一步增多,但印刷品往往局限于科举范围之内。而且作为世界另一半的女性自古就被排斥在才识之外。

——摘编自李瑞娜《毕异与古登堡为何无法对话》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雕版印刷术盛行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活字印刷术相比雕版印刷术的优点,并分析材料三中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1高二下·湖北黄冈·期末
知识点:印刷术科技(魏晋-隋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印刷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布衣毕异以胶泥刻字,用火烧坚,制作众多的泥活字,并在带框的铁板内排字成页,加热铁板上的“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以固定活字字模,再压平字面,即可以刷墨印纸。若只印刷少量书籍的话,这种方法并不算简易,若印刷成千上万本书籍,出书的速度就相当的快速。

——摘编自张秀民《中国印刷史》

材料二   就一般的书籍出版来说,传统的汉文活字印刷技术要求高,印版难以保存,相对雕版印刷尚无全面优势,长期处于次要地位。自唐代至清末,中国一直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印刷术对传承典籍与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雕版印刷术还传播到朝鲜、越南、琉球、日本以及中亚和欧洲,促进了世界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石印、铅印技术传入我国后,传统的雕版和活字版逐渐被取代,汉文活字印刷实现了技术突破,铅字排版印刷在20世纪占据了主导地位。

——摘编自钱存利、郑如斯《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阅读上述二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印刷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期我国古代印刷术发展落后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时期出版的书籍有历史、经典古籍和有关农业及文学的著作等,数量逾五百种,其中部分得以大量印行。本时期中国的雕版印刷拥有极高的水平,而当时欧洲却正处于黑暗时代。十一世纪还出现了活字版印刷术。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在当时应该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毕昇去世后”,沈括这么写道,“他的活字技术成为我表亲名下的财产,直到今天仍被珍藏。”由此可知,活字版成为私人的传家之宝,而非全国人民得以享用的资源。

材料二公元十四、五世纪时,由商人、贸易家与工匠组成的新都市阶级出现。他们需要阅览帐册、航海书籍以便于转运货物。教会同样需要印制赎罪券、圣经等书册。由谷登堡开启的金属活字印刷蓬勃发展起来。当然这也得益于欧洲的字母系统,中国人从事印刷至少需要八千个活字。随着印刷品的激增,西方图书馆与学校数目也跟着激增,古希腊罗马经典广泛传播。印制插图的技术则对自然科学及地图制作的贡献甚大,地球及其栖息生物的崭新面象遂一一浮现。

——均摘自施拉姆《人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毕昇与谷登堡活字印刷技术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毕昇与谷登堡活字印刷技术发明命运不同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