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8
明末清初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引起了中西方文化的第—次大碰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从小对西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喜爱数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并不断引进有科技才能的传教士来华并委以重任。他刻苦学习西方历法,重视钦天监测报的准确性,以为授时乃国家要务,耕作活动需要按节气进行,无违农时,才能五谷丰登。在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过程中,康熙帝强调懂得了丈量法,就可以广泛搜剔隐匿田地,在治理河域方面,也须具备几何学的知识。三藩叛乱期间,他提拔南怀仁,试制了适合山地作战的新型火炮,这些火炮在平定吴三桂叛乱、回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康熙皇帝的影响下,西学的应用成效显著,产生了一些水平高、影响大的成果……康熙帝曾令法国传教士翻译《人体解剖学》,后发觉该书有悖于中国传统礼教,便不予问世。由于西学的传播局限于社会的上层,甚至更囿于宫廷之内,因而中西交流与广大民众联系不大,难于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

——摘编自刘长江的《从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看“中体西用”的早期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主张“中体西用”的背景及实践的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帝“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0-21高二下·江苏宿迁·期末
知识点:康熙帝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康熙帝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但也注重西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67年11月,康熙帝传谕大学士李霨、礼部尚书布颜等大臣,率领监正杨光先与南怀仁等人测验日影。十二月,又派图海等人赴观象台测验。最后都是南怀仁的西洋法更为精确。康熙帝用实践的方式,看到西法优于中法。……康熙帝关注西学,除了天文历算之外,对地理、医学、音乐及西学科学仪器也很感兴趣,而且他身体力行,亲自学习这些科学知识。康熙帝还多次以天文历算知识与群臣问对。……随着传教士的东来,西洋天文学等科学技术逐步影响到朝廷内外的士大夫,出现了众多钻研历算学的博学之士……与此同时,钦天监的官学生也在西洋传教士的影响下,逐渐接受和学习西洋天文学知识。于是,在中国本土出现了一批熟习中西天文学知识的博学之士。

——刘仲华著《世变、士风与清代京籍人士学术》

材料二   康熙帝作为统治者,有必要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康熙帝西学观的影响甚大,决定了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决定了康熙帝虽然心仪西学,但从统治出发,就不能像彼得大帝一样,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康熙帝把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是传统的实用理性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发展。

——阎大伟《论康熙帝的西学观》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注重西学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效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康熙帝不能“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的主客观原因。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晚明时期到清期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就是没有西学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也要从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学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可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去,中国士大夫对待中西文化的首先反应是“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尽管“用”的内涵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不断变化,但“体”的内涵却岿然不动,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坚持了文化的民族性,但于现实都无禆益。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革,“中体”的堤坝被冲破,“西化”思维模式出现。……近代中国,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的仁人志士在问“中国向何处去”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各派代表都提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试图会通中西。

——摘编自刘尚明《近代中西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两条途径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大部分士大夫对待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态度及其原因。

(2)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仁人志士思维模式的特点,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而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因而提出了“西学中源”说。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者。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等人倡导“西学中源”说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引起广泛共鸣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