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42

材料   魏征(580~643年),唐朝名相,以敢于犯颜直谏而闻名,提出许多治国良策,为贞观盛世局面的开创作出杰出贡献。魏征以隋亡为鉴,强调治国不可失其道,统治者只有与百姓“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并“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天下方可归于纯朴。贞观六年,魏征说:“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理忘乱,所以不能长久。”认为统治者只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能使国家绵延长久。贞观十年,他上疏说:“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天下无二心,德礼行则远人斯格。”继而向唐太宗进言:“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十分重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

——摘编自孙中信《魏征以德治国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魏征以德治国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征治国之道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影响。
2021·安徽·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