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79年秋,朱熹来到面鹿洞书院旧址勘察,尽管当时白鹿洞书院的房屋“损其旧七八”,但“无市井之院,有泉石之胜”的四面山水的环境,还是深得朱熹之心,觉得是讲学著述的绝妙胜地,于是开始艰难复建毁于战火之中仅剩残墙断壁的白鹿洞书院。1180年,白鹿洞书院初步修复,朱熹自认洞主,率领郡县官吏、书院生徒赴书院,祭祀先师先圣,举行开学典礼。朱熹开讲《中庸》首章,他把《大学》《中庸》自《礼记》辑出,与《论语》《孟子》汇成“四书”,确定为白鹿洞书院的主要课程。朱熹倾心于书院的教学和管理,使得白鹿洞书院名声大噪,从而带动和促进了南宋书院的勃兴。书院也成就了朱熹,书院为朱熹著述讲学、研究理学、传播理学、培养朱门弟子提供了基地,书院成就了朱熹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学术地位。

——据任文香《朱熹与白鹿洞书院》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贡献。
20-21高三下·江苏徐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已经成为宋代文官的主体。读书应试、追求科举功名已经成为唐宋以来大多数古代读书人自发的行动。经历唐末五代的长期战乱,赵宋朝廷更无力、亦无心发展官学。官学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求学者的需要,而且宋代官学实际上并未很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能。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了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到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

﹣﹣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

材料二 宋朝是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数量多、规模大、组织严密和制度完善是空前的。南宋许多著名理学家都热心于书院教育,如朱熹先后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书院为有志于学术的士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书院与家庭教育、蒙养教育等民间教育组织形式,是构成宋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时美芳《略谈宋的孜育改革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