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围绕北约和西欧防御问题,美国国会进行了长达3个多月的大辩论。前总统胡佛以及塔夫脱等人认为,杜鲁门政府违背了美国的传统外交政策,力主美国从欧洲撤军,将美国的防御力量退回到美洲。他们强调,对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苏联,而是国内的经济问题。今后发生的任何战争,结果并不取决于西欧国家的参与,而是有赖于美国军队,美国必须确保自身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将这一主张称为“新孤立主义”。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愈陷愈深,富布赖特、麦戈文等参议员对美国的越南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要求削减美国海外驻军规模,反思并重新确定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连最早提出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的乔治·凯南也不断提醒美国民众,不能把有限的力量和资源“浪费在使世界更加美好的梦想上”,也不能“浪费在追求全球事务和全球权威上”。这些人被冠之为“新孤立主义者”。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新孤立主义”思潮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美国的“新孤立主义”思潮。
2021·河北张家口·三模
知识点:冷战的含义和过程冷战与两极格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提出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以遏制为主要特征的总构想,即被冠以“杜鲁门主义”。杜鲁门对当前世界的基本格局进行了一番高度抽象的概括,将世界划分成自由和极权两大阵营,然后杜鲁门从一般意义上阐释了面对这样的形势美国所应采取的外交政策:“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制武装的少数人集团或外来压力所实行的征服活动”,“如果我们在领导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就会使全世界的和平受到危害——肯定也会使我国的繁荣幸福受到危害。”这就是“杜鲁门主义”的基本内容,它们规定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外交政策的总体方向。

——岳西宽《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材料二   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在国会发表咨文《70年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从全球战略角度系统论述了经过调整的美国对外政策纲领,这就是所谓“尼克松主义”。这一新战略强调“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以现实主义的立场重新界定了美国与盟国的关系,重新确立了美国的干预能力和限度,并突出了外交在实现国家利益目标中的作用。与冷战初期的“杜鲁门主义”比较,尼克松主义是一种局部收缩的防御色彩较浓的战略,它承认,美国无力在世界上独自称霸,世界正在朝着以五大力量(美、苏、中、日、欧)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新时代”发展,美国需要并可以借助第三种力量来遏制苏联,以较低的成本维持霸权。它认为,在现实的条件下,美国不可能全面出击,为确保战略重点必须实行局部的战略收缩,具体而言,要亚洲收缩,集中力量加强欧洲的防御。

——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用史实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落实杜鲁门主义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年一战结束之时,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德、法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一些人士主张美国应抛弃华盛顿总统关于不卷入欧洲事务的孤立主义原则,扮演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角色。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也沉重打击了欧洲的自信心。西欧废墟成片,等待美国救助。欧洲主导的旧国际秩序被倾覆,而威尔逊以“十四点”计划为核心的新国际秩序构想得到了交战国领导人的认可,也受到了欧洲民众的热烈欢迎。欧洲民众渴望威尔逊能够利用美国的力量带来持久和平,让欧洲摆脱战争的宿命。欧洲各国广场、街道、车站和公园都出现了威尔逊的名字,墙上海报写着“我们希望威尔逊式的和平”。意大利,士兵们甚至跪在威尔逊画像前“在人民眼中,威尔逊不在是一个普通的政治家,他成了弥赛亚”。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英、法两国领导人也希望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加入到欧洲的安全结构中去,成为遏制德国阵营的一员。

——摘编自王立新《踌躇的霸权:美国获得世界领导地位的曲折历程》

材料二   1945年12月,杜鲁门正式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主题,明确提出外交与军事力量一致的原则。战后美苏之间展开的军备竞赛主要是核军备,根据形势制定“核战略”也就成了美国历届总统题中之议。美国于1961年专门成立了“美国军备控制与裁军总署”,负责有关军备控制的政策、研究以及宣传事宜。美国认为经济萧条和贫困是动乱和革命的根源,也是滋生“共产主义”的土壤。1949年通过的“共同防御计划”,确立了美国外援的基本原则,对盟国或友国的大规模经济和军事援助成为重要手段。利用国际组织、军事同盟,支持亲美政权,附有条件的贸易和技术转让等加强美国的渗透。随着美国势力在全球扩张,文化宣传工作正式成为经过国会立法的官方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作用似乎比军事和意识形态更为重要,这对美国的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略论美国战后外交的若干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后威尔逊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的原因并分析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以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作用似乎比军事和意识形态更为重要”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初期,随着美苏冷战的愈演愈烈,一向被美国政府视为“边远地区”的东亚也逐渐被纳入冷战体制,成为美苏较量的重要战场。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我们必须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必须复兴中国,在那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朝鲜我们也应当这样做。”这实际上确立了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侵越战争表明美国的全球干涉政策走到了极点,也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给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地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反战运动不断高涨,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整个国家处于分裂的边缘。在越南,虽有装备精良的50万美军,但仍取胜无望。由于深陷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和盟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1970年2月1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了关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长篇报告,强调:“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赵学功《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材料三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出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出于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美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密切美台关系……1955年1月28日,美国策动新西兰出面,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讨论台湾海峡(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停火问题”,目的是使台湾问题国际化。2月14日,蒋介石答中外记者时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

——邓小河《蒋介石三次抗拒美国图谋分裂中国内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东亚政策的“基调”和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亚洲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3)材料三表明蒋介石对台湾问题国际化的态度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