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7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婆者,姓黄氏,本镇(上海松江乌泥泾)人也。初沦落崖州(海南),元贞间 (1295 —1297年)附海舶归。闽广多种木棉,纺织为布,而道婆最善是业。先此,乌泥泾土壤贫瘠,民多困贫,道婆遂觅种子闽广间。然尚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拼去子,厌功甚艰,道婆乃教以制造捍、弹、纺、织之具,既以便民矣。至于错纱、配色、综线,各有其法,织以折枝、团凤、棋局、文字,粲然若写。(道婆)教他姓妇,不倦。土人竞相仿习,稍稍转售他方以牟利,业颇饶裕。

-—据清朝同治年间《上海县志》

材料二   2006年,在上海“黄道婆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80 多位专家学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进行了研讨。2007年,上海教育主管部门编制了《黄道婆——被更乌泾名天下》作为中小学的课外阅读材料。2009年,“黄道婆在三亚”的学术研讨会召开,研讨主题是“黄道婆是三亚黎族之女”,参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该命题。2010年,海南三亚市主办了创建“中国衣食父母主题公园专题研究会”,宣告将要建造黄道婆纪念馆。

——据谭晓静《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海南黄道婆文化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黄道婆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析黄道婆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2021·山东滨州·二模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闽广多种木棉,纺织为布,而(黄)道婆最善是业。先此,乌泥泾土壤贫瘠,民多困贫,道婆遂觅种子闽广间。然尚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拼去子,厌功甚艰,道婆乃教以制造捍、弹、纺、织之具,既以便民矣。至于错纱、配色、综线,各有其法,织以折枝、团凤、棋局、文字,粲然若写。(道婆)教他姓妇,不倦。土人竞相仿习,稍稍转售他方以牟利,业颇饶裕。

——清朝同治年间《上海县志》

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   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珍妮机比旧式纺车的纺纱能力提高了8倍,但仍然要用人力。“珍妮机”不但效率高,而且纺出的纱质量也比较好,“珍妮机”也渐渐流传开来了,1768年哈格里夫斯申请到了专利。1769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卷轴纺纱机。1771年,他建立起有三百名工人的工厂;纺织业就这样逐渐从手工业作坊过渡到工厂大工业,到1800年,英国已有这样的工厂三百家。

——据《头条百科》整理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元朝黄道婆和英国哈格里夫斯改进纺织工具带来哪些相同的影响?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生产方式变革来看,黄道婆与哈格里夫斯的发明改造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分析其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