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7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贵州巡抚赵廷臣升任云贵总督,开云贵督府设置之端,拉开全面治理云南的帷幕。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军占领昆明,平定南明政权;康熙六年(1667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为开化府”,并下设永平、东安等八里。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重置绿营兵,形成3标、7镇、6协、7营的军事建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云南总督、巡抚同驻云南府城,确立了云南的督、抚同城体制。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作为云贵总督办理边界事务并建关立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派内阁学士周德润为勘界大臣前往云南,签订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收回部分失地。

——摘编自聂迅《清代滇东南边疆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的区域演进与历史进程研究》

材料二   19529月,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做出了《关于党对边疆民族聚居区统一领导的决定》,从1953年中期开始,组织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各民族地方人民政府。20世纪50年代初期,昆明军区3.14万名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参与“屯垦戍边”战略,1952年,中共云南省委组织3000多人的工作队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积极与各阶层人士联系,开展“做好事,交朋友”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批准云南畹町、瑞丽等作为首批边境开放城市,云南边境地区开启了沿边开放的新时期。1991年,瑞丽市边境贸易额达7.5亿元,货物吞吐量超过80万吨,瑞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边境贸易口岸。

——摘编自李邦伟《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模式的变迁及重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云南边疆地区的措施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边疆治理的特点。
2021·山东泰安·三模
知识点:疆域的奠定 改革开放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对南部边疆也未放弃经营。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卫所军士有军籍,携带家眷子女,世代相继为军户。军士中大部分参加屯田,小部分驻防。在南部边疆各省,郡县、卫所互为表里,施政则相辅相制。卫所主要安置在农业地区及形胜险要之处,遂形成大规模的军事性质的移民浪潮,推动了卫所地区社会的发展。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民族访问团赴西南、内蒙、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宣讲,积极争取边疆各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实现新生政权的稳固。与此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下发《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和侮辱。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截至1952年6月,全国已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130多个,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计450万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材料三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对中国边境的基层社会发展提出了“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项工程的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针对我国陆地边疆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实践。人民解放军进驻边疆并控制局面后,召开具有政协性质的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组建各级人民政府。随着1954年宪法的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边疆地区得以确立。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与缅甸、蒙古、阿富汗等五国签订边界条约,解决了边界历史遗留问题。同时,针对个别国家的挑衅和边境地区局势的紧张局面,中共中央采取军事自卫的措施,对来犯之敌给予迎头痛击,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此外,中共中央决定在边疆地区实施移民开发政策,号召广大知识青年积极投身于边疆的各项生产建设。在19541956年,有近2万名铁道官兵在北大荒安营扎寨,开荒造田,担负屯垦戍边的使命。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地组建了军垦农场或国营农场。党中央坚持“慎重稳进”的原则,采取“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推行边疆地区民主改革,在国家帮扶的同时,注重培植边疆自力更生的能力。从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陆地边疆治理是卓有成效的。

——摘编自赵银河《建国初期陆地边疆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材料二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新的边疆治理体系。党在推进边疆治理的进程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考虑陆地边疆的特殊问题,又考虑边疆与祖国腹地相通的普遍问题,将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与进步作为边疆治理的对象。“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海洋边界的争议性问题,明确指出海洋与我国的国家安全、周边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2015年的国防白皮书指出,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海外能源资源、战略通道安全以及海外机构、人员和资产安全等海外利益安全问题凸显,“加强海外利益攸关区国际安全合作,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海外利益攸关区”表现出我国构建新形态边疆的积极态度。总之,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边疆治理思想与实践呈现出来鲜明的特点和取得了巨大成就,进一步推动边疆治理实践深入发展。

——摘编自杨力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四维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治理的主要实践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时期

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朝

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朝

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翻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


(1)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重视边疆的治理。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