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建立,普遍被人们认为是现代意义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开端。纵观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发达国家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要技术突破大都源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1969年,互联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最先使用。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大约有2/3以上的高校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和大型研究中心,它们在美国的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主角以及科技创新的源头。

——摘编自马利军、苏阳《美国高校如何推进产学研合作发展》

材料二   武汉大学的院系调整简介

调时间整内容
19世纪90年代1893年,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成立,甲午战争后,算学移归两湖书院,停办格致、商务,仅留方言一门;1896年,铁政局所办矿物学堂和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民国时期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湖北商科大学、国立湖北医科大学及省立文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和私立中华大学、北京中俄大学合并成为武昌中山大学(也称为第二中山大学);1928年,武昌中山大学改组为国立武汉大学;194610月,武汉大学建立医学院,形成“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齐头并进之势
20世纪50年代1950~1954年,原武汉大学的医学院、农学院、工学院、水利学院相继脱离学校,成为同济医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前身;1956年和1958年,哲学系、外文系相继恢复
21世纪初200082日,经国务院批准,由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武汉大学成立,新武汉大学在全国综合类院校排名中居于前列,多个学科和专业跻身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整理自夏斌《武大历史上的四次院系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如表中的任一时期,概括该时期武汉大学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0-21高二下·湖北黄冈·期中
知识点:“新经济”的出现教育的复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本题及29题两题,理科班同学请选做28题,文科班同学请任选一题作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教育是其重要内容。洋务派举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开启了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历程。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有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等。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人士在办学实践中认识到,要全面学习西方,就必须选募学生出洋肄业西学。于是,以1872年容间等人率领幼童赴美留学为肇始,开启了公费留学教育的历史。

——摘编自李晶晶《洋务运动与教育体制改革》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兴办小学和中学,并开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和工人夜校,大力度地推行识字教育。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负责统编和出版全国中小学教材,此后不久,中小学开始推行苏联“一纲一本”的模式。高校至1953年完成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调整后,综合大学主要设文理两类系科,其他分设工、农林、医药、财经、政法、师范、外语、艺术、体育等专门学院。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

——摘编自《中国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关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期间教育改革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教育与时代发展关系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叶先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化运动。晚清数学家李善兰与外国人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寿和华蘅芳二人曾在引进西方科技基础上设计制造了第一艘蒸汽船,容闳在推动留学生方面不遗余力。但洋务改革的中心始终是在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上,在行政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十分被动,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19世纪50~60年代日本幕府和各藩的改革,重点也是器物层面。但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全面改革。科技方面,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大力传播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体制方面,相继成立了东京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等高校以及一系列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这些举措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杨阳《晚清中日科技比较之忧思》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80年代以来,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适时提出了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的追赶战略。“863计划”、“星火计划”等相继实施。国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2018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发明专利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摘编自王博《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徐炜等《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战略进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举措的相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以来中日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大学名称
调整前总人数
调出人数
留校人数
调进人数
调整后总人数
清华大学
65
52
13
1
14
北京大学
52
41
11
20
31
南京大学
27
18
9
3
12
浙江大学
26
24
2
0
2
私立岭南大学
6
6
0
0
取消
武汉大学
5
3
2
0
2
金陵大学(私立教会大学)
5
5
0
0
取消
北方交通大学
5
4
1
0
1
小计(所/人)
17所/271人
17所/200人
14所/71人
10所/36人
15所/107人
其他大学(所/人)
32所/43人
25所/32人
8所/11人
53所/139人
58所/150人
总计(所/人)
49所/314人
42所/232人
22所/82人
63所/175人
73所/257人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1~1994年
材料二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三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