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卧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与十二届三中全会相比,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又有哪些重要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两个《决定》体现出的时代价值。
20-21高二下·江苏南通·期中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材料二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三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1114日)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发生的变化。
(3)有专家指出,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40年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今天。过去40年间,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哪些伟大成果?
下表是新时期党的几次重要会议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摘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农村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
十二大
(1982年9月)
“有计划的生产和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提出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十三大
(1987年10月)
“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化、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十四大
(1992年10月)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是对全党新的重大考验”

——据《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你认为材料中哪次会议的决策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具突破性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长期探索。

时间探索
1956陈云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新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1979邓小平在会见加拿大外宾时第一次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把这当作一种方法并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也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当时“市场经济”主要是指“市场调节”)
1982全国人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5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198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经济体制探索的特点。
(2)你认为材料中哪次探索具有突破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