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39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就开始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夏文化进行探讨。几十年来,经过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深入广泛的研讨,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即认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夏文化的探讨出现了新动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归旧说,即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是商文化。二是赞成西方学者长期以来的看法,认为不能随便指称某考古学文化为夏文化,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原因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象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学文化主人身份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

——摘编自刘绪《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1)据材料,概括目前夏文化探讨的主要路径及学界共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重证据法”在夏文化探讨中的价值及其困境。
2021·江苏·模拟预测
知识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域外中华文化起源说

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以前,域外关于中国文化起源之说,主要通过文字语言等方面的异同比较论证中国文明源自外来。传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拉克伯里的“西来说”。1894年,拉氏认为:“整个中国文明只不过是巴比伦文明的退化模仿”。多数学人“骇其说之新奇,先后从风”。五四之后,拉氏西来说受到民国学人的质疑、批判,并与20世纪30年代逐渐消失。

1921年,外国人安特生开始在河南仰韶进行考古发掘。通过比较仰韶彩陶与安诺和特里波列的彩陶纹饰后,安氏认为:“吾人就考古学上证之,亦谓此等着采之陶器,当由西来”。对此,民国知识界虽有所指摘和质疑,但其学术影响深巨,国人多有肯定和赞赏。1926年,李济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挖掘。基于此次挖掘,李济认为:“我们还没得着十分可靠的证据,使我们断定在中国所找的带彩陶器确实发源于西方。”……30年代末之后,对安氏的质疑与批判则成为普遍之势。

3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者相继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等地组织考古发掘,出土了中国以外地区所不存在的史前时代之遗物,这昭示着中国存在一个不同于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古老文化。由此域外学者逐渐放弃了纯粹的“西来说”,转而多采“渗入说”或“影响说”。而此时期,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起源之本土说成为当时我国学界的主流议题。

——摘编自吴原元《域外中国文明外来说在晚清民国知识界的回响及启示》


域外中华文化起源说的流行情况,对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