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以来,国家户口隐漏,“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相谷免租赋”。隋朝建立后,于开皇三年(583年)开始全国性括户运动,此次括户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大索貌阅,就是要把士族豪强长期以来隐占藏匿的户口括检出来,每家每户的人口都要按照性别、年龄、相貌核实查对,看是否与户籍上所载相符,找出没有登记在案的隐漏户口,重新给予登记;二是实行纠告,鼓励检举揭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实行析籍,令大功以下(即堂兄弟姊妹)的已婚男子另立户头,不准与家人合为一户,这一措施是针对南北朝时“千丁共籍”而制定的。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颎建议推行输籍之法即按民众的资产定户等为上中下三等,并注册造籍,根据户等合理征派赋役,再一次括户。“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两次括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两次括户的作用。
2021·陕西榆林·三模
知识点: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的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一但查出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同时,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又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各立户头,以防包容隐庇。这次检括户口的结果,“计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又一次“貌阅”,结果“诸郡计账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二百”。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开皇五年(585年),文帝还采用高颎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浮客)的剥削为轻,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史称“高颎设轻税之法,浮客悉自归于编户,隋代之盛,实由于斯”。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概括“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政策内容的共同点与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政策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