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4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中后期,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追求财富、满足私欲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生基本目标,士大夫阶层也不例外,士风颓靡,传统儒家所崇尚的德行操守观念受到冲击。同时,程朱理学日渐式微,晚明士人对圣人人格的崇敬和兴趣日趋淡漠。黄道周对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在他看来,王汝中、李贽否定传统道德、怀疑儒学权威,对情欲的肯定、对功夫的否定,会从根本上颠覆传统儒家“君子儒”的人格理想,而“君子儒”人格的瓦解会将直接导致朝廷无儒臣可任用,天下无儒学可遵奉,这必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崇祯十一年(1638年),黄道周编撰《儒行集传》,并于次年刊行。在《儒行集传》中,黄道周借助儒家传统德行理念和范畴概念,建构了一个丰满而立体的“君子儒”人格范型。黄道周认为,儒者之所以成为儒者,关键是以“仁”为本、为实,坚持以道事君,道高于势。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他还认为,身与道相辅相成,君子不外道而求身,不外身而求道,修身是实现道的根本途径。除了思想探索、理论建构外,黄道周处处以君子儒的人格范型自律,躬亲践履,体现了一个正直士大夫的君子品格。

——摘编自许卉《黄道周对儒家“君子儒”人格的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道周建构“君子儒”人格范型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道周建构的“君子儒”人格范型的内涵。
202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模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董仲舒传》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经济背景。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至深至巨”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5)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曰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宋明时期的知识分子把汉代至唐代注疏“五经”的传统,变为讲求“四书”义理。他们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心性修养论及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在对汉唐经学的批判中实现着知识形态的转型。他们倡导以义理之学为特征的新经学的知识体系,是要建立起“性与天道”为一体的思想系统,旨在回归孔孟之人文关怀的学术传统,使儒学的知识系统重新回归到人伦日用的生活实践之中……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四个真正的大统一时期,这与理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理学的思辨性的理性主义特征及他们提出的“格物穷理”方法对宋元科技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田静《“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评析》

材料三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异,并说明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3)从材料三“习近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赋敛”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4)结合所学请你简要说明儒学在秦朝和宋明时期的发展情况。并根据材料四“习近平讲话”指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