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 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021·河北·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时隔一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国人要求立即废除科举的呼声大为高涨。……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从短期来看,废除科举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埋下了社会动荡的种子。正如萧功秦先生在其著作《危机中的变革》中指出的,“废除科举制度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和新时代价值之间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这种制度资源的丧失,同时也为清廷的覆灭起到了釜底抽薪的反作用。
——摘自金满楼《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何以波澜不惊》
材料二 废科举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后果即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传统中国士人以耕读为标榜,多数人是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旧制或候缺或丁忧或告老,读书人多半要还乡。新制则“学生”与城市的关联越来越密切,而与乡村日益疏远;大学(早期包括中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像以前一样要落叶归根。……(废科举)二十多年后,黄炎培总结说,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好处,即在使“贵族教育移到平民教育身上”;科举既废,教育本应更加平民化,然兴学校的结果,“转不免带多少贵族教育的意味”,为“科举时代所料想不到”。主要即体现在“学校的设置既偏于都市,学费的征取更足使中等以下社会人家无力送他的子女就学”。                                          
——摘自罗志田《科举制度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材料一认为科举制度的废除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认为科举制度废除后有没有实现教育平民化?为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