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5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浙江婺州(今金华)人。在南宋理学阵营中,吕祖谦和朱熹,陆九渊各自创立了自己的学派。清代学者全祖望《宋元学案》中称之为“吕学”。与朱熹、陆九渊相比,“吕学”的特点,则更多地带有调和的折中色彩。曾经随师陆九渊参加鹅湖之会的朱泰卿就曾说过:“伯恭虑陆朱议论犹有异同,欲归于一,其意甚善”。吕祖谦十分注意读史,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极力主张抗金,他对南渡之后50年,“文治可观而武绩未振”的情况极为担忧,希望能从根本上予以改变,可惜吕祖谦在从政的18年间,屡被他所说的“隐忧”所困,未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

——摘编自侯外庐《宋明理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吕祖谦思想的特点,并简述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吕祖谦思想的影响。
2021·四川绵阳·三模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交融,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吕祖谦)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陆九渊集》

材料二   1905年,孙中山自美洲来到英国,得知严复也因事住在伦敦,便特地前往拜访。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佚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编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在“理性”这杆大旗下集结起来的同时,其内部也存在着激烈论争,突出表现在伏尔泰与卢梭的论争上。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方相信理性,并相信理性能带来社会进步;而卢梭坚定地相信“激情”,认为对理性的误用会产生一系列灾难性的社会政治后果。其论战充实了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共同为法国政治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精神养料。

——摘编自蒋文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伏尔泰与卢梭自然观的比较》


(1)指出“鹅湖讲道”发生的朝代。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陆议论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拜访严复的原因,并指出孙中山和严复改造中国的不同方案。
(3)结合材料三与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理性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交融,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吕祖谦)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陆九渊集》

材料二   1905年,孙中山自美洲来到英国,得知严复也因事住在伦敦,便特地前往拜访。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谈话中,严复始终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佚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摘编自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在“理性”这杆大旗下集结起来的同时,其内部也存在着激烈论争,突出表现在伏尔泰与卢梭的论争上。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方相信理性,并相信理性能带来社会进步;而卢梭坚定地相信“激情”,认为对理性的误用会产生一系列灾难性的社会政治后果。其论战充实了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共同为法国政治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精神养料。

——摘编自蒋文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伏尔泰与卢梭自然观的比较》


(1)指出“鹅湖讲道”发生的朝代。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朱、陆议论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孙中山拜访严复的原因,并指出孙中山和严复改造中国的不同方案。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①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事实,阐述启蒙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②简述两人的论战对当时欧洲社会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

材料二   (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古今适用的道理)。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朱熹

材料四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主张(不得摘抄原文)?这些主张反映了他生活时代的哪些社会特点?
(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有关世界的本原和贯通明理途径的观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