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漕运、河工为大端,议论风生,多以此诸项为中心。成书于1826年(清道光六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虽然出自魏源之手,而所列荦荦大端皆未出旧轨。但鸦片战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政治向来是奉六经为准衡,故六经就是中国的宪法。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也是由六经里面抽绎出来的,他所以能做维新运动的领导者,造成一时的大风潮,也是因为他对于六经先做了一番维新革命的工作。

——李剑农《近代中国史》

材料三   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中国必须抛弃延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这又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政治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至新文化运动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开眼看世界的?
19-20高二上·安徽六安·期末
知识点: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康梁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才,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请回答: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1)据材料一,指出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分别代表哪一派别?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这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九年(18年),康有为“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志、诸人游记皆涉焉”。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始讲学。他的讲学内容主要是“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他在“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之外,增加了“经世之学”,以“通变宜民”。他认为孔子“因时立教”,“天下道术至众”,而应“以孔子为折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陈独秀以《新青年》杂志为载体,以青年群体为对象,以法兰西文明为标杆,以民主、科学为利器,以伦理、文学、教育、社会等革命为内容,指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洗刷干净不可。因为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和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的旧思想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平等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

——摘编自徐光寿《陈独秀与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的共性,并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以及对其特点做一简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康有为的思想相比,陈独秀思想的明显不同之处,并简述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的。鸦片战争作为一块界碑,铭刻了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
……三、官僚政治……五、儒学定于一尊
第二章东方与西方
1435年之后的半个世纪,西方迭连出现了几位探险家,他们的事业从地理上沟通了欧、美、亚、非之间的关系。而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在收复台湾之后,解除海禁,设粤、闽、浙、江四海关,允许西方诸国同沿海各省定期贸易。1756年,多年不到浙江贸易的英国商船迭连北上宁波,引起乾隆疑虑。次年,他正式下令“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
……
第四章炮口下的震撼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在鸦片战争前后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河工为大端。成书于1826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虽然出自魏源之手,而所列荦荦大端皆未出旧轨。鸦片战争之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改编
(1)在第一章中,史学家陈旭麓着力,从上述两个方面叙述漫长的封建社会(公元前476年-1840年)。请你任选一个方面,也来作一概略描述。(只选方面,不描述不得分)
(2)根据第二章提供的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两位1500年前后的西方探险家,并分阶段指出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
(3)阅读第四章提供的材料,指出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的重大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