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尽管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在1618世纪的中国国内,就是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唐宋远距离贸易格局是以盐为主,粮食次之,1618世纪这一格局有所变化,布代替盐,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手工业品,丝绸的长途贩运量也很大。随着地理大发现,在西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商业革命的热潮。其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拓展,表明中国也加入了这一场世界范围的商业革命之中,而且被西方人称为“是东南亚……也是遥远的国度的工厂”。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却严重阻碍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进一步开展,主要表现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失衡。中国商业革命没有完成,未能为工业革命铺平道路,也有其时中国没有发生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资本原始积累发生于资本主义萌芽之后,工业革命之前。

——摘自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引起了商业革命,即商业扩大、商品种类增多、经营方式改变和商路商业中心的转移,开始形成世界市场。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商业扩大了,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亚、非、美洲的众多商品,开始或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欧洲的商路和商业中心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日益繁荣。新的金融机构如股份公司和交易所相继出现。商业革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并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加速了封建制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自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业革命“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
20-21高二下·辽宁葫芦岛·阶段练习
知识点: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等商帮的行为,这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不可同日而语。棉纺织品取代奢侈品和土特产品,成为远距离贸易的主要内容。“我国国内市场也从这时起,有了真正的扩大”,但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此时的商业革命只是一场没有完成的革命。江南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失衡,这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商业革命向纵深拓展。尽管此时“恤商”观念有所抬头,但封建王朝的抑商政策和“病商”弊政依然存在,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

——摘编自唐文基《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引发了近代欧洲的商业革命。欧洲与亚、非两洲的商业范围扩大,并开始与美洲有了商业联系。不同种类的商品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意大利的商业城市趋于衰落,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等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日益繁荣。海外贸易有利可图,新兴国家为了获取丰厚利润,采取出卖特权给私人企业的方式,代理行和特许公司随之发展起来。作为改变世界面貌的重大革命,商业革命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

——摘编自曹顺先《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世纪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未能完成商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16世纪至18世纪的中国相比,近代欧洲商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地理大发现推动下,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欧洲各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开始了更加频繁的经济往来。欧洲商人发现了更多的商机,他们的商业活动遍布全球各地。在欧洲的市场上,出现了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商品,其中不乏许多新的商品。传统的商路逐渐没落并被新航路取代,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原先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除此之外,一些新兴的经济机构如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出现。

——摘编自王志朋《西方“商业革命”潮流下中国封建王朝发展探析》

材料二   18701900年,世界贸易不仅数量上明显增长了,而且还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继英国之后,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扩大了本国工业产品的出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经济上更紧密的联结在一起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贸易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以上材料概述世界市场和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业进口了许多经济作物,如花生等,并且产生了专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实现了农业领域的地区分工。明朝中叶以后,在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一些商业化市镇开始兴起。这些市镇与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从客观上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群体结成了地区性的商业联盟,称之为“商帮”。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的市场上,出现了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商品。比如说产自美洲新大陆的烟草和可可,还有中国出口的茶叶等等。在传统商路时代,每年运输到欧洲的胡椒总数量大概维持在2100吨左右,而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每年光是运到里斯本的就达到了7000吨。新航路的开辟大大影响了欧洲市场的成交量。新航路开辟以后,传统的商路逐渐没落并被新航路取代。老牌的商业城市逐渐走向没落,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市,它们被里斯本、塞维尔以及伦敦等新兴城市所取代。在这些新兴城市中,尼德兰的安特卫普独树一帜,成为16世纪的世界贸易中心,经济实力十分强盛。除此以外,在商业革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经济机构,例如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等,这些机构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志朋《西方“商业革命”潮流下中国封建王朝发展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出现的新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