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简况
4世纪初-13世纪末由于北方长时间的战乱,此时期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

17世纪中期-18世纪70年代
由于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和吴三桂等发动的“三藩之乱”,使得南方各省受到巨大破坏,尤其是造成四川人口的巨大损失。清政府发布招垦令,鼓励湖广等外省农民入川落籍开垦。同时鼓励汉人出山海关,向辽东、辽西等地区移民。

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迫使清政府最终全面开放了东北和内蒙古的封禁地,向这些地区的移民因此而形成高潮。东南沿海地区则通过向海外移民来缓解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大批移民迁入城镇,揭开了中国移民史新的一页。

20世纪中期-20世纪80年代初
国家建设产生了大量工程移民,其中水库移民达1020万人,交通和城镇建设移民达2130万人。就水库移民而言,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自1950年代开始,是当时“大跃进”的一部分,相应
地产生了大规模水库移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
1982年,针对“三西”地区(即甘肃省的河西、定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严重干旱缺水和当地群众生存困难的情况,当地政府探索实施了“三西吊庄移民”扶贫,同时实现了救灾、扶贫和生态保护三重目标。1994年,中央政府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个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明确提出“对极少数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庄和农户,实行开发式移民”。

根据材料,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1高三下·重庆沙坪坝·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新中国GDP的变化和城镇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人口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移,即南北朝“八王之乱”引起的“永嘉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汉人大规模南迁;北宋“靖康之变”后北人第三次南迁高潮;明初政府屯垦戍边大规模北迁以及清代人口激增而向山地和边陲的大迁移。这些移民大潮中,越出国境向海外移民的人数不多,规模不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随着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移居海外的中国人才日渐增多,至明末清初,估计约为10万人,到鸦片战争前夕则增至100万左右。

——摘编自丘立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

材料二   全球人口迁徙模式(1650~1940年)

——古切尔等著《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在城市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从原因和流向两个方面,归纳明朝以前和明清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简述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300余年间大西洋两岸人口迁徙的基本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大西洋两岸出现上述人口迁徙现象的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上述情况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内在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东汉以后,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自西晋末年至宋元时期,每一次北方大乱,都促使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
材料二 江西向湖南、湖北的移民活动始于唐代,结束于清朝中叶。其间迁移高潮迭起,尤以元末明初移民的声势最为壮观。因此有“江西填湖广”的谚语。两湖则早在元代以前就开始了向四川的移民。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锐减。清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数以万计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十几个省的移民来到巴蜀大地,故民间有“湖广填四川”之说。清道光以后,我国人口大量向关外、口外迁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外出现了“移民实边”的议论。光绪时东三省全部开禁,内地移民涌向关外,东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口外蒙古地区也于光绪年间开禁放垦。尽管“走西口”也是习惯性的人口迁移,但由于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移民规模比“闯关东”要小得多。
材料三 秦汉至魏晋,黄河流域人民为逃避战祸,不断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隋唐时期,中国商人大量移居海外。明代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等原因,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增强,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东南亚各地经商和居住。
材料四 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始,华工大批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国的海外移民有1000多万人。近代中国向海外移民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摘编自李传永、李恬《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材料四显示了近代中国人口迁移呈现怎样的新特点?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年(1671年),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将原定的招民700名升官改为300名即升,又将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由此而展开,后又准许移民入籍子弟参加科举。湖广移民捷足先登,首先占据距离长江最近的地点进行垦殖,后来的其他省移民遂逐渐向长江腹地进发。雍正五年,川陕总督以湖广、江西等省逃荒者携家入川者多,奏请安插,却受到申斥。朝廷认为这些流民“良奸莫辨”,规定“四川州县将入川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乾隆中期以后,大批汉族流民进入四川的边缘山区。嘉庆二十五年,四川人口达到了2000万,已是明代末年人口峰值的4倍,很多州县已“无荒可垦”。至道光初年,迁入陕南的四川移民及其后裔已经达到了60万人之多,同时迁入云南、贵州的川人也不在少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底全面调查统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共20个县(市、区),116个集镇、人口113万、工矿企业1599家、1000余处文物古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库区实际可供移民使用的可垦荒地仅有七万亩。安置移民必须从库区实际情况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二、三产业中寻求移民安置的出路。对淹没的企业进行搬迁补偿并考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国家批准三峡库区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享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特殊政策。移民安置中,应充分考虑为移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必要保障,并且明确地将致富奔小康作为移民安置的目标。城镇迁建的难度大、周期长,因而城镇搬迁先行,特别是基础设施先搞,有助于及早发挥新城的经济功能。

——摘编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移民安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四川移民潮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代四川移民相比三峡移民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