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4 组卷1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战争后,铁路、矿业和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加剧了对木材的需求,森林减少的速度更快了。19世纪70年代野牛皮制革业的发展,人们猎杀野牛,致使野牛的数量几乎灭绝,19世纪初约20亿只得旅鸽到1914年竟灭绝了。1862年《宅地法》颁布后,农民不断抛弃旧土地,转向新土地,实行粗放式经营,短期内农民获得很大的收益,时间一长土地板结,不再适于耕作。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垃圾、污水以及工业废料、废气、废水问题,成为对环境以及对人类本身最大的威胁。再加上西部生态系统本真的脆弱性——降水少、初夏蒸发量大,土壤易因干旱和耕作而变成粉末,1930年沙尘暴首次袭击了德克萨斯州,随后一场场灾难接踵而至,美国进入一个长达十年的梦魇之中。

——摘编自王庆国《美国早期的农业环境问题及治理》

材料二   建国以来,我国的环保机构及职责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到部内环境保护局(19711982年),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建立环境保护机构,主要管理工业企业的环境行为;从部内司局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82-1996年),将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确认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由国家环保局和地方各级环保机构负责;从环保总局到国家环境保护部(1982-2008年),1998年国务院11个机构被撤销,国家保护局反而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且整合了国家核安全局的职能,地方各级环保机构也得到重视和升级;从环保部到生态环境部(2008年至今)生态环境部权力更加集中,具有统一的污染治理与环境监督职权,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管理职能。

——摘越自潘婷婷《建国以来我国环境政策变迁的政治思想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美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环保机构不断升级的意义。
2021·湖南长沙·二模
知识点:生态保护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的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流域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域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与美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灾害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和“人间福地”。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

——摘编自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有关美国太平原农业开发的相关著述为例》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江河等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灾难”的原因及面对“生态灾难”问题时采取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宗族权威丧失了合法性,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

——摘编自潘振华、李小波《古代宗族组织在基层乡村治安控制中的作用及启示》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城乡基层管理也发生了巨大变革。20世纪90年代初,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社区建设”思路,即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1999年,民政部开展了“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并制定了《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2001年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减少村委会管治的任务,完整的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

——摘编自李昌庚、段东升《中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历史镜鉴与现代转型》

材料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成效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第二,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加强机构设置改革,优化职能配置,尤其是在国家层面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急管理部以及个别地方的行政审批局、“多合一”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社会治理中的多头管理问题。第三,基层社区共建共治机制不断完善。第四,推动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成长,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摘编自陶希东《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五大历史性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不同时期中国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