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7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一些先进的、适合大面积土地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但却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江东犁用牛耕田,“一牛可抵七至十人力”“中等之牛,日可耕十亩”(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铁搭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人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发达,养牛空间逐渐狭小,且养牛成本上升,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材料二   (英国)圈地后,地主侵吞大部分土地,把此前零散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制约的土地,把它们归于个人管理之下。至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增加农产品供应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并于1731年在著作《马拉中耕农业》一书中公开其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播种机械,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迈出的重要第一步。1828年贝尔发明马拉收割机,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等。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高辉《明清江南的农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兼与英国农业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应用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生产的变化,并说明中英农业发展趋势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018·全国·一模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这些发明都是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出现的。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但是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地养牛。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材料二   (英国)圈地后,地主便看了大部分的土地,把此前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18世纪的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既有改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也有劳动生产率的要求。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一步,1828年贝尔发明了马拉收剂机,此外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等等。

——材料均摘编自高辉《明清江南的农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一兼与英国农业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应用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生产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说明其影响。
(3)据材料分析当时中英两国农业的本质区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平原地势平坦,水势平衍,故明清时期,除浙西山区某些地方外,几乎不存在可用传统技术利用的水力资源。畜力基本上仅包括牛力,且磨面、榨油才用牛,而碾米则用人。《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明清江南这种以人力为主的动力使用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由动力资源条件所决定的,而不是缺乏动力使用技术,或是缺乏对较高效能动力(如畜力、水力等)的需要。古代发明出来的各种先进机械和机器,如元代发明的水转大纺车和牛转水车,在明清江南仍无法应用或广泛使用。

材料二 英国从13世纪始,水力机城就普遍运用于鼓风冶铁、磨轮磨刀、金属拉丝、呢绒加工等行业。18世纪初,出现了拥有30名工人的水力捻丝厂。在此基础之上,阿克莱特于1771年设立了第一座水力纺妙厂,近代机器大工业由此诞生。英国言力资源极为丰富,11世纪以来,马逐渐进入农耕,18世纪,逐新取代了工作效率较马低的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马力在工业中的使用也已相当普遍。」金培尔指出,13世纪以来,由于需8头牛或2—4匹马才能牵引的新式耕犁的使用,英国农民不得不变个体耕作为集体耕作,为日后大农业的发展英定了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下萨维利于17世纪末首次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部蒸汽机,经改进,到1720年前后,已达到应用形式。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生产中动力结构的特点,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江南相比,英国生产中动力结构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农业革命肇端于15世纪最后开始的圈地运动,结束于19世纪中叶英国集约化农业的建立。在农业革命的过程中,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得以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农业生产技术譬知新作物的栽培、耕作制度的进步等得以发展。在这一变化过程的同时,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革命。农业资本主义关系的较早出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较大规模的商品化农业的建立,在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和促进其发展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为农具的改良、农业机械的发明和推广创造了条件。农业机械的逐渐采用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相对减少农村劳动力起了重要作用。1801-1881年,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的比例从35.9%下降到12.6%。在19世纪,英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在欧洲是最高的,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中的比例最低。英国正是通过农业革命完成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农业革命初探》

材料二   圈地运动产生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圈地养羊使得畜牧业代替了农业,而畜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牧人利用圈占过来的大面积土地采用先进的技术牧羊放牛,同时种植谷物,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皮毛、肉食和粮食,使人民得以丰衣足食。而另一方面圈地使大量的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成为第一代产业工人,生产出大量的工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出口到欧洲及世界各地。圈地运动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明清时期中国的江南地区,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的发展,使得种桑养蚕也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于是出现了“桑争稻田”的局面。

但农桑结构没有像西方那样使农村人口减少、城市工业人口增加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蚕桑缺乏作为食物的功能,桑争稻田从根本上来说不能导致桑蚕生产取代水稻种植,出现了稻桑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人口不能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与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