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7 组卷3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重视西南地区的治理。顺治帝指出:“滇黔阻远,尚未归诚。朕将以文德绥怀,不欲勤兵黩武。”在这一基本原则的影响下,许多土司主动投诚。但面对如马乃、乌撒等“阳顺阴逆,中怀叵测”的土司,则“悉心筹画,相机歼剿”。雍正年间,鄂尔泰开始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中提出“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内宜流不宜土”的策略,既要废除不法土司,还要严格控制未改流的土司。如一些地区的土兵有额定编制,征战时均按定额征调;对土司的考核、二年大计,均依流官之例等。清朝统治者鼓励内地人民到西南边疆地区垦荒种地,移民的迁入带来了高产作物的普遍推广。清廷下令在全国各地设立政府兴办的社学,传播儒学,学习汉语,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

——摘编自余文兵《帝国深入西南边地-清中期中央政府对滇缅边区的治理(1723-1840)》

材料二



图2康熙年间颁赐与唐崖土司的印信图3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得胜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对西南地区治理手段的特点和意义。
(2)材料二中图2的史料类型是什么?如果以此推断康熙帝采用怀柔政策治理西南地区是否合适?
2021·广东肇庆·二模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民族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年广西镇安王府改设流官。战乱使“川、滇、黔、桂四省所占全国人口比重由10%猛降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3%”,大规模移民由是开展,但由于“各土司之间、土司辖区和汉人聚居区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区。土司统治区形成了一个个封闭排外的民族堡垒,阻碍了外来民族人口的迁入”,“土司对辖区土地、矿产、山林、水源等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与外来汉族移民的流动和生存亦形成矛盾”,西南地区垦荒采矿等受阻,加之1750年后大量汉族移民在澜沧江内形成“外来者多,土著者少”的局面,历大小金川之役,推动了雍正时期大规模强硬的改土归流,改土归屯,以军事手段为保障。过程中,“不少土司甚至一般少数民族群众被杀或逃亡”,大量土地丧主,是为“新辟夷疆”,最终致使西南地区政治经济与内地统一,文化上兼“以汉化夷”与“因俗而治”,逐渐使西南各族群在大一统的框架下交融。

——摘编自中央民族大学论文集之《中国和英国“近代”(14531919年)民族政策比对》

材料二   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历史发展给我们造成了另一种条件,就是中国各民族杂居的条件,这种条件适宜于民族合作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个民族不仅可以在一个地区实行自治,成立自治区,而且可以分别在很多地方实行自治,成立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回族是最典型的例子。这没有什么不好,而是很好。我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种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不仅使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从人口多的民族到人口少的民族,从大聚居的民族到小聚居的民族,几乎都成了相当的自治单位,充分享受了民族自治权利。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