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6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维新为中心的“阅读革命”所遗留的尚好的条件,为此次“阅读革命”的到来也做好迎接之势。庚子事变之后,有识之士开始把注意力向下转移,并把这些付诸开办白话报,创立报社和宣讲会以及演说会、发起戏曲改良运动、推广识字运动和普及教育等时机行动,在北京兴起一场启蒙下层的社会运功。文化精荚的大批聚集,以及陈独秀领衔的知识分子入职北京大学和新青年北上进京,为“阅读革命”高潮到来做了充分准备。20世纪中国第一场“阅读革命”发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19171918年间宣传新思潮、介绍新的学术观点、讨论思想动态、传播新文化知识的一些报纸副刊已经在报界显露身手。

——摘编自郭平《北京与新文化运动语境下的“阅读革命”》

材料二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尼培代认为,德国近代“阅读革命”发生在1800-1870年之间。相关数据显示,在1800年前后,德国不阅读者与阅读者的比例是31;到1870年,这个比例则反过来了。在19世纪,德国的阅读者群体从少数城市文化上层扩展到其他社会阶层。阅读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前反复阅读少数书籍(主要是圣经)到广泛阅读与浏览各种各样的书籍与报刊。1848年革命失败后,德国资产阶级把热情投入到非政治领域,家庭生活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家庭生活期刊成为德国人阅读的新宠。最为有名的是1853年在莱比锡由凯尔出版社首次出版的《园亭》杂志,《园亭》是精心设计的供全家庭阅读的“文化套餐”,内容丰富多彩,有连载小说、报道、政论文章、读者信箱、特殊栏目,并配有精致的钢板雕刻的插图。

——摘编自景德祥《19世纪德国的“阅读革命”》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阅读革命”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阅读革命”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0-21高二上·河北保定·期末
知识点: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是我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除以国家名义进行出版活动的官刻发达之外,民间出版业也十分繁荣,出现了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苏州等印刷、出版中心。各种新技术在民间出现,清朝士人龚显曾说过,“明人用木活字版印书,风乃大胜”。除了木活字,明清先后采用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印刷。另外,明清时期套版印刷技术得到改良,早期多用朱墨两种颜色印刷,称之“双印本”,后来发展到用四色、五色来套印。据统计,流传至今的明清丛书将近400余种,并保存了大量容易散佚的零散杂篇。通俗小说、戏曲作品、商旅指南、旅游手册、灯谜、笑话等面向中下层读者的图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插图版画大兴,尤其是徽派版画,丹青名手与版刻名工结合,创作了大量或纤巧富丽或意境悠远的版画艺术精品。

——摘编自吴永贵主编 《中国出版史》

材料二   欧洲出版业从中世纪走出来,在I5世纪迎来了辉煌的开端。这是因为表音文字比汉宇简便,字母雕刻成活宇也比汉字投资少,且更好控制工艺。到18世纪欧洲已经进入机械印刷时代,而中国活字印刷的工艺水平始终不能超越雕版印刷,中国的活字印刷一直没能推广开来。中国的出版业一直是读书人的副业,虽然出现了印书中心,但都未能形成独立的职业和行会。明清时期私塾虽然遍布全国,但受到教育却是少数人,文盲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而在欧洲,以1660年的英国为例,平均每4400个人就有一所学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为出版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以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些套图书相关产业。16世纪欧洲已出现从印刷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版社和图书贸易商,继而出现出版、印刷、销售的三大专业分工。明清时期,书籍审查制度常态化且严厉,中国的帝制文化也不能发展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就废止了印刷特许权制度。18世纪欧洲产生了版权法条款,把出版的权利授予作者,开启了通向现代版权法的道路。

——王昭启 《明清时期中国未能最早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15至18世纪的欧洲相比,明清未能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史官将重要的史实、言行记录于典册,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参考……春秋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     革,文化开始从史官手中逐步下移到民间。六经之类的经典则成了传授文化知识的教科书, 供人阅读。与此相对应,诸子的个人著述也逐步出现。书籍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百科全书”一词,源于希腊语,意即“循环教育、通用常识”。通常情况下,百科全书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或者至少是关于某一特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其出版是为了向文化素养越来越高的公众传播全面而应时的知识。从 18 世纪起,百科全书的民族语作品取代了拉丁语作品。而用各国的民族语言出版的第一部百科全书,破天荒地采用按字母顺序编排的方法排列条头;为使信息能够简易地传达给读者,全书用俗语写成,并配有大量图片。进入 18 世纪后期,伴随启蒙运动的不断深化,百科全书所表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进入更高层次。

——摘编自朱显亮《漫谈“百科全书”》

材料三 1897 年,“百科全书” 这一新名词由日本传入中国,进入了中文语汇。“百科全书”之融入中文语汇的过程,以及清末民初百科全书在中国的纷纷出版,密切地反映了发生在上个世纪之交的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陈平原、米列娜《近代中国的百科辞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典籍编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 世纪出现的西方近代百科全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对百科全书在近代中国的出版进行解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陈独秀看来,新文化运动应该起到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要注重团体的活动,既要培养中国人的公共心,还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同时也要影响到别的运动,诸如军事、产业、政治等。因此,我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应看作是以文化革新为主要内容以图带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具有思想启蒙性质的运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新道德,以个人为中心,恢复和尊重人的自由个性,这是作为现代化的人最核心的部分。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体,这为文化的下移创造了前提,使更多的人能够掌握这种文体,自由地交流思想,抒发感情。

——摘编自陈典平、贾爱青《试论新文化运动在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通俗易解是新文学底(的)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现在欢迎白话文的人,大半只因为他通俗易解,主张白话文的人,也有许多只注意通俗易解。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情底(的)表现,白话文若只是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件容易误解的事。

——摘编自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材料三   语言变革常常是文化变革的先导。白话新诗、白话小说、白话散文、白话戏剧纷纷应运而生,话语主权开始向大众回归。到1922年,全国国民学校的全部教材都采用了白话文。《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许多杂志都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大量宣传,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放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在提到改造国民性诉求时,更进一步地将其民主主义的主张与民族主义的诉求联系在一起,而民主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国民性改造思潮的深入发展实际上也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社会条件。1940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不难发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是朝着科学与民主的方向进发的。

——摘编自张绍春《新文化运动对文化转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有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独秀对“新文学"的认识。用一句话指出“新文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