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0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有些主要的事件,影响着美国的地位及外交战略。越战失败和水门事件同时留下的后遗症:巨大的失望同时,20世纪70年代也目睹了像通用汽车这样的私企巨头的潦倒。

——摘编自200182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法德双方在对外政策上坚持了政治现实主义取向,认识到为保障各自和彼此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特殊两极格局下,必须尽快实现和解。这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清醒认识、理性界定和务实追求,也体现了戴高乐、阿登纳、施密特、德斯坦、勃兰特等领导人的战略性、长远性政治考量

——摘编自赵明吴《法德和解对东北亚的启示》

材料三 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日本有责任应该主动地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发挥最大的力量。

——摘编自19811日《日本产经新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战略做出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和解的原因和影响。
(3)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特点。
20-21高一上·广西来宾·期末
知识点:走向联合的欧洲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剧变,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二   随着冷战的发展,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的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以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基础,从经济上的欧洲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以打破美国的西方前主地位为其特色的法国的“戴高乐主义”,以及以突破美国战略限制为其特点的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表明西欧对美国的勇心倾向正在发展,美国的另一个盟友日本,由于其经济的“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同时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实行“一边倒”向苏联的外交路线,但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两党两国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日益发展,当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内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时候,全世界也看到了一个潜在大国的崛起,1955年的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此后的不结盟运动及77国集团的应运而生,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二设计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1945—1952)》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同美国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编自王绳祖、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为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的力量亦趁势峰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层次的国家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