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史上,无论执政者,还是反对党,一度都强调民智未开,并以此论证自家的政治主张。1896年,梁启超作《古议院考》,以民智未开为由,建议缓开议院:“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故强国以议院为本,议院以学校为本。”1906年,清廷宣布“仿行宪政”,同时声明,“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民智未开,遂成为清廷拖延宪政最堂皇的理由。袁世凯恢复帝制,请时任中华民国政府宪法顾问的美国法学家古德诺助阵,云:“民低下之国,其人民平日未尝与知政事,绝无政治之智慧,则率行共和制,断无善果。”他暗示,基于民智未开,中国该由共和制重返君主制。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二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

——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史上哪些人(或政治力量)认为“民智未开”,其各自的真实意图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年以来中国在“开民智”的教育领域作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
20-21高二上·安徽阜阳·期末
知识点:康梁维新思想教育的复兴清末新政清末新政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政制度的建设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实行了君主立宪,“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摘自《中国近代史》陈旭麓主编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中国宪政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推进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3)从中国近现代宪政的结局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党的十九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人民民 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尚书》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 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 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 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 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 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四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 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为了巩固 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 了惩治反革命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 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材料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 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 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材料一中的“民主”与材料二中的“民主”的含义有何区别?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制定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
(2)根据材料四、五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从古到今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早年与沈葆桢、中年与李鸿章、晚年与袁世凯关系密切)用西方的“天赋人权",成功地颠覆了中国传统的"君权神授"的权力观和国家观,并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深刻命题。但严复的本意,只是以此说明自由和人性解放之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而不在于以此来颠覆现政权的统治。他解读了西方人权学说后立即转了个弯,说:“然则及今而弃吾君臣,可乎?曰:是大不可。何则?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主张先开议院,实行君民共治,大力开发民智、更新民德、培植民力,以此为过渡,最终"悉听其自由",臻至完全的民主体制。

——据《严复集》等整理

材料二   孙中山也从西方"天赋人权"理论寻求依据,来建立自己的"民权主义"学说。孙中山所解读的人权,重点不在于个体的自由,而在于作为平民对国家政权的"共有"。他认为,天赋人权,就是人民对政权有“共有”的权力。依靠“不良之政府”的改革,逐渐获取人权的想法,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谬想"。国人是具备享有民权的能力的,在实现民权的前提下,以“异常的速度”建设,“不难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即或胜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

——摘编自许维勤《严复与孙中山思想之于中国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严复与孙中山民权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严复与孙中山思想同源却异流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