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67
宋初以后,偏学上人提身病层教化、以乡约家训教化乡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氏规范》部分内容节选:

第十一条 朔望,家长率众参谒柯堂毕……令子弟一人喝云: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益其兄。

第十三条 家长总治一家大小之务,凡事令子弟分掌,然须谨守礼法以制其下。其下有事,亦须咨禀而后行,不得私假,不得私与。

第四十二条 佃人用钱货折租者,新管当逐项收贮,别附于簿,每日纳诸家长。

第八十七条 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

第九十七条 里党或有缺食,裁量出谷借之,后催元谷归还,勿收其息。

——节选自《郑氏规范》

材料二   郑氏义居始于南宋,元朝时被官府旌表为孝义门,这一时期是郑氏义门宗族制度化的重要时期。……郑氏义门经济属集体所有,同居家庭的维持一般要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其经济基础,元代的浦江郑氏有“腴田二千亩”。……明洪武朝讨论乡治时涉及《郑氏规范》的推广问题。解缙曾向朱元璋建议:“世家大族,率先以劝,旌之复之,为民表帅,将见作新于变,至于比屋可封不难矣。”

——摘编自常建华《元明时期义门郑氏及其规范的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郑氏规范》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郑氏规范》和郑氏义门对研究宋元明时期历史的重要价值。
2021·湖北武汉·一模
知识点: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助主要是对儒家传统的支持,尤其是系统化的新儒学,宋朝学者朱熹是其主要诠释者。朱熹运用严密的逻辑和佛教的思辨哲学,将孔子在道德上、伦理上和政治上的价值观结合起来。它强调自律、孝道和对已确定的统治者的服从,由于所有这些都迎合了明清皇帝对维持庞大帝国的稳定的追求,所以明清的文化政策使得新儒学传统成为14世纪到20世纪早期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由于儒家伦理的影响,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屡见不鲜,被引为社会的楷模,“义门”二字便是对他们的褒奖影响最大的当推婺州(金华府)浦江县的“义门郑氏”,在《宋史》《元史》《明史》中,曾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立传,历经宋、元、明三朝传诵不息。这一事情本身就非同小可,它至少表明,虽然经过多次改朝换代,但人们对于“义门郑氏”的推崇之情始终不变。这是值得深思的,不同价值观的人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赞扬“义门郑氏”,其中必有缘由,必有令人敬仰之处。今人或许可以通过对“义门郑氏”的剖析,去了解朱熹新儒学深入人心以后在民间基层所引发的变化“义门郑氏”赢得人们的尊崇,十分关键的一条是,它有一部以朱熹家礼为宗旨的家训——《郑氏规范》……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元、明三朝为什么都褒奖“义门郑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发挥的作用。

孔子创立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对后世的家规乡约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三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历代许多家规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三,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实际上,董仲舒所完成的工作比起他的先辈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他处于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关头。这时,宗法一体化结构与独尊儒术在皇权干预下终于成为现实。董仲舒的学说内容庞杂,但总的来说是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他提炼、强化了《韩非子》《吕氏春秋》《公羊传》中君权至上的大一统的政治论,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他继承了孔、孟的有为的行为、伦理学说,并以荀子的性恶说和“一天下”就要“务息十二子之说”为理论根据,强行推行儒家说教,使得思想文化专制主义也成为事实。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三   “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尊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邻里亲属缺食者,应拔出稻谷借给他们,秋后收还,勿收利息。既仕,必时刻以报国为己任,奉公勤政,抚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于民……”理学将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口号,变成价值信仰,反映了宋明时代的忧患意识、担当意识、理性主义、求真务实。理学家“格物穷理”的思辨方式和学术追求,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索规律;由张载、王安石等思想家发展起来的唯物论思想,引导人们去探索新奇的自然现象。

——摘编自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精华部分》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该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道德建设的内涵,并说明其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