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酷吏,是封建社会专事严刑峻法、武健严酷的官吏。《史记·酷吏列传》共载酷吏十三人,除郅都任职于景帝以外,其余十人皆事武帝,多为其重臣。景帝时,郅都身任雁门太守,驻守边地,“匈奴引兵”不敢近雁门。任中尉时“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其则侧目而视。《史记·酷吏列传》载,张汤起初是长安县书写狱辞的“见习生”,后官至廷尉,“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曾诛杀严助(曾私受淮南王厚赂,与之交私议论)及伍被(淮南王反汉谋主),奏请汉武帝造白金及五铢钱,垄断天下盐铁之利,排富商大贾,铲除豪强兼并之家。酷吏所治之地,出现了“道不拾遗”“野无犬吠之盗”的安定景象。张汤死后,“家产值不过五百余”,都是“所得奉赐,无他业”。

——摘编自马建石、徐世虹《论西汉酷吏的产生、职能和特点》

材料二   明朝嘉靖年间,世宗皇帝迷恋炼道修玄,侈兴土木。在此背景下,严嵩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等职,开始了其长达二十年擅专国政的历程,史书评价严嵩“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在明代后期,实权官员利用权力优势要求治下官员瞒报税收、虚报灾情、抵抗监察。本意为“为联耳目”的地方提刑按察使有权监督、弹劾监察御史,但是因为御史的深重实权与皇帝信赖,在明朝历史上几乎没有提刑按察使弹劾监察御史的案例。有学者言:“到明中叶,随着监察官员威权日重,腐败加剧,反使得地方不法官员变本加厉、有恃无恐。”

——摘编自漆晨航《明代监察制度衰败成因分析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酷吏的特点并分析西汉酷吏产生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中叶后监察制度衰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简要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
19-20高二下·云南昆明·期中
知识点:监察与谏议汉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监察机构御史台,由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并不是专门的监察机构,仅为分权而设置。汉朝继承并完善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除中央外,地方监察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刺史出巡制,将地方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工作方式由常驻式改为流动式,由此制定了被称为百代不易之良法的《刺史六条》。此外,汉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性的监察法规,即《监御史九条》。东汉时期首次出现了“专任弹劾”的专职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从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初步形成。

——摘编自杨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迁、特征及启示》

材料二:权力的集中利于行政命令的发布与实施,但也可帮助官员与监察机构间构建信息壁垒。尤其在信息通讯技术欠发达的封建国家,实权官员极易利用权力优势要求治下官员瞒报税收、虚报灾情、抵抗监察。人治背景下,监察权来源于皇权,监察制度的良好运行寄希望于皇帝的贤明,使其极难成为具有公定力、稳定性的法治制度。本意为“为朕耳目”的地方提刑按察使有权监督、弹劾监察御史,但是在明朝历史上几乎没有提刑按察使弹劾监察御史的案例。明嘉靖年间世宗皇帝迷恋炼道修玄,政事懈怠。到明中叶,随着监察官员威权日重,各种恶习也暴露出来,如攀结权贵、贪赃枉法……凌辱地方官吏,干扰地方行政。

——摘编自漆晨航《明代监察制度衰败成因分析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中后期监察制度走向衰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的监察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鼎足而立。为了巩固皇权,明朝于洪武年间对监察机构进行重大改制,废除了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以都御史为长官,使监察权力更加集中。都察院的专职监察员是监察御史,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因而权力大到可以监察六部、六科、翰林院乃至都察院。明朝同时规定:“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司,宜用有学识通大治体者”,“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等

材料二 权力的集中利于行政命令的发布与实施,但也可帮助官员与监察机构间构建信息壁垒。尤其在信息通讯技术欠发达的封建国家,实权官员极易利用权力优势要求治下官员瞒报税收、虚报灾情、抵抗监察。人治背景下,监察权来源于皇权,监察制度的良好运行寄希望于皇帝的贤明,使其极难成为具有公定力、稳定性的法治制度。本意为“为朕耳目”的地方提刑按察使有权监督、弹劾监察御史,但是在明朝历史上几乎没有提刑按察使弹劾监察御史的策例。明嘉靖年间世宗皇帝迷恋炼道修玄,政事懈怠。到明中叶,随着监察官员威权日重,各种恶习也暴露出来,如攀结权贵;贪赃枉法…凌辱地方官吏,干扰地方行政。

——摘编自漆晨航《明代监察制度衰败成因分析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朝中后期监察制度走向衰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制度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铁煮盐,积蓄雄厚的经济力量,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于西汉皇朝都是十分不利的。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御史大夫张汤秉承武帝旨意,提出了“笼天下盐铁”的建议。武帝当即采纳,任用熟悉盐铁业务的孔仅、东郭咸阳为大农丞,主管全国盐铁事务。元狩六年 (公元前117年),孔仅、东郭咸阳提出了实行盐铁官营的具体方案,规定:食盐的生产“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 (煮盐工具)”。这就是说,招募盐户煮盐,费用自理,由官府供给煮盐用盆;煮成后,由官府按所值给价。至于铁器的生产,则规定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不产铁的郡国设立小铁官,利用收集废铁冶铸。食盐和铁器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禁止私卖私铸,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锁左趾 (用六斤重的铁镣锁在左脚上代替刖刑),没入其器物 (没收私营者的生产用具和生产品)。”方案制定后,孔仅、东郭咸阳在实施过程中以权谋私利而被罢官。于是在元封元年 (公元前110年),桑弘羊被任为搜粟都尉代领大农令事,直接管理盐铁。桑弘羊到任后,立即派人到各郡国进行整理,清除积弊,并扩大盐铁官营的建置,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摘编自《史记·酷吏·张汤列传》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全国税率有700多种,明目繁杂,极其混乱。甘肃盐区自设置盐务专官机构后,简化税种和税收手续。。。。。。按1931年颁布《新盐法》之精神,除自由贸易外,以就场征税为最重要。盐务机关则于运输大道设立局卡,征收税款。各照所定税率纳税后,无论运经何地,概不重征。亦不论何人,只需照章纳税,即可自由运销各地之盐,不许任何人垄断。西北甘宁青三省盐务于十八年(1929)由三省政府分别管理后,税率属有变更,各改省所订税率之参差不齐,且于正税之外,巧立名目。。。。。在《甘肃盐务月刊》中记载,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训令,国民政府第七零三号令,要求各省政府整顿盐务税收,避免随意加派,统一国家税收……现在军事已定,全国政治悉遵正轨,盐税收入关系中央财政,斯不容再任意割裂,有防统一。

——摘编自《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盐铁官营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盐务改革的特点和进步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