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1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材料一   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大的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业作为副业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不断变迁,关于其主要动力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伴随列强侵略而传入的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剧烈冲击,成为改变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最强大动力;一种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社会生活习俗适应工业文明发展的需要,成为其变迁的主要动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主动应对挑战的历程,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文化的进步是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主要动力。


(2)关于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主要动力你持什么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7-18高三上·北京东城·期末
知识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冲击——反应”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华文明是……内向型大陆文明。……由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中华文明缺乏内在动力去突破传统框架,它只能在巨大的冲击下,被迫对西方作出反应,这就是费正清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

材料一   在充满‘不平等条约’的整整一个世纪中,中国这一古老社会和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不断扩张的西欧与美国接触日益频繁,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这种接触对古老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灾难沉重的影响,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古老的秩序进行挑战,⋯⋯中国历史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

——摘编自费正清、邓嗣禹《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是西方规定了中国近代史的全部主题。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思想主题。……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1)列举出中国近代一个世纪以来不平等条约四例?
(2)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人仿效西方的重要史实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冲击——反应”模式?
近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的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试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材料之外的其他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材料二     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③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除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等阶级之外,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他们同新的经济关系血肉相连,又构成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基干”。
(2)写出材料二中属于史论内容的标号。材料史论认识洋务运动的视角是什么?请结合史实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

——据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描述曲线A代表的经济理论影响力的演变历程。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