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对古帝王之治非常仰慕,认为“以仁心行仁政”非常必要,同时更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他曾对熊赐履言:“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朕观前代君臣,每多好大喜功,劳民.财……深为可鉴。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他谕令户部:自古国家长治久安之模,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见行垦荒定例,六年起科(注释: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朕思小民拮据开荒,物力艰难,恐催科期迫,反致失业,朕心深为轸念。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向国王路易十四上的奏折中如此称赞康熙:……他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当中最为圣明的君主。”

——摘编自王钟翰《清史补考》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治国之道的主要观点,指出其代表性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在历史上受到尊崇的原因。
20-21高二上·广东中山·期末
知识点:康熙帝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唐太宗和康熙帝作为中国两位不同时期的著名帝王,都十分推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一时,败之亦足。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意指借鉴)。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浅薄也。……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摘自唐太宗《贞观政要》

材料二   康熙十七年,曾开“博学鸿儒科”,由在京三品以上大臣,在外各地督抚,保荐有一定才学和声望的知识分子,直接进行殿试,只考诗赋,不考八股,一经录取,即授翰林院官职。这一次“特科”,罗致了汉族知识分子中的“名儒”如朱彝尊、汤斌、毛奇龄等143人。

——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中古时代·清时期(上册)》等改编


(1)材料一中唐太宗自称好“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依据材料概括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为此而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康熙帝“十分推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对于康熙帝的这一行为,有人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但也有人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对此进行评价,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你更赞同哪一种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注:只有选择,没有理由,不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4)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